从《皇矣》战火到家国情怀——试论阮姓文化内核
发布时间:2025-05-17 21:54:23分享: 编辑:方菲
从《皇矣》战火到家国情怀——试论阮姓文化内核
泾川县博物馆 刘俨
摘要:他们历经磨砺,几番迁徙,展现出来的是阮姓族人坚韧不拔的品质;魏晋时期,一大批阮姓文人又赋予了这个姓氏高洁的情怀和卓越的才华;随着人口的增多,阮姓族人不但没有分崩离析,反而在共同姓氏的感召之下,形成了独特的“以族为本,以天下为己任”家族精神。
关键词:阮氏泾川 陈留 阮籍 阮元
引 言
血缘是人类一切因缘的基础与前提。血缘相同,故而有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乃至文化、意识的一致性,并从而激发思想、感情的认同倾向。血缘认同是一种古老的情感行为,从血缘认同衍生出来的姓氏认同,也成为社会生活中最富有凝聚力的人文情感之一,更是文化认同的基石,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阮氏一姓延绵数千年,当代阮姓的人口约有81万,排在全国第一百六十二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65%。从全球角度看,阮姓主要分布于越南,人口近4000万,占越南总人口的48%,当之无愧的越南第一大姓。阮姓源于商周诸侯国之阮国,国灭后国人便以阮为姓,后不断繁衍迁徙,分布于全国。从阮国遗民到当代大姓,从魏晋的儒玄双途到近代的经世致用,阮姓先民在不断地迁徙和发展之中形成了特有的精神文化内核,本文将以阮姓发展以及阮姓名人为线索,梳理阮姓文化发展中所产生的精神文化内核。
1.商周阮国:战火后形成的先祖认同
阮姓源于阮国。阮之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诗经中的阮正是商代的方国阮国。《通志·氏族略》记载:“阮商之诸侯国,在岐渭之间,子孙以国为氏。”梁云《陇山东侧商周方国考略》、祝世林《平凉古代史考述》、王雪玲《历史时期陈留阮氏的迁移与分布》等文中,均认为阮国就在今泾川县境内。刘玉林先生的《商周时期“阮”、“共” 关系及阮国疆域探索》中也提到阮国就在泾川境内,并且认为阮国的阮国的疆域应东到蒲河、南到黑河、西到党原、北至洪河一带,基本上包括了今泾川县全境。在泾川县境内散落着各类商周文化遗存,有圆嘴山遗址、算李坪遗址、牟杨遗址和共池遗址等,出土过商代“丰父丁”兽面纹铜觚、商代双虺纹长内铜钺、西周蝉纹铜鼎、西周饕餮纹铜鬲、西周饕餮纹铜甗等文物。
商 “丰父丁”兽面纹铜觚
《诗经·大雅·皇矣》所记载之事,就是密须国侵犯阮国边境,周文王以此为借口,讨伐密须国之事。这场战争被很多学者视为周文王翦商行动的前奏,消灭密须国后,周人后方安定,并且迁都周原一带,开始全力准备东征。但是灭掉密须国之后,周文王如何安顿阮国和阮人,并无明确记载,只知道其子孙“以国为氏”。
《大雅·皇矣》,是周人颂扬先祖的诗歌,阮国作为一个边陲小国,被掩盖在文王的丰功伟绩之中。在这场宏伟战争之中,他们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是被密须国侵犯的阮国,还是周人平定大后方的借口?后人已无从得知。战火之后,阮国再不见史册,从阮姓“以国为氏”的结局来看,阮国必然消失在了这段历史之中。以国为氏(姓),是先秦时期一个典型的文化特征,也是后来华夏诸多姓氏的来源之一。是阮氏族人对于故国的怀念,也体现了族人强烈的先祖认同感。随着周人翦商浩浩荡荡的进行,阮氏也跟随历史潮流继续繁衍发展。王学理的《阮国·阮姓·阮人——对阮国史史迹追踪的确认与补正》一文中,依据《通志·氏族略》和阮姓家谱记载,大致梳理出了阮姓迁徙发展的基本轮廓。西周末期,阮姓之人随着平王东迁,离开故土来到了河南陈留,也就是当时的郑国一带。彼时的郑国,因为郑桓公的卓有远见,早已于平王东迁之前,将郑国迁都于豫东平原,早早开始了崛起之路。而在这一时期直到汉代,阮氏似乎并未参与到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兼并的历史潮流之中。这并不代表阮氏在这一阶段没有发展,恰好相反,阮氏在东周至东汉这几百年时间里,休养生息,人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故而在东汉以及魏晋时期,有大量的阮姓名士出现。
对故国的怀念,造就了“阮”这一跨越千年的姓氏;顽强的生存意志,让阮姓在乱世战火中依旧能繁衍生息;韬光养晦的生存智慧,让阮氏厚薄激发,在华夏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魏晋风华:玄儒双途的陈留阮氏
魏晋时期,阮姓已是陈留望族,以陈留阮氏为代表的一大批阮姓人物,开始活跃在了历史舞台。光是《世说新语》所记载阮氏族人就有30人,记载于史书传记之中的也有8人。
阮籍作为陈留阮氏的代表人物,其精神内核,恰好能代表阮氏在这一时期的精神特质。阮籍(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郡尉氏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说他们“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因为家世出身,以及当时的声望,司马氏很看重阮籍,司马昭甚至想和阮籍联姻,为了避开司马氏,阮籍佯醉六十余日方才躲开“灾祸”。他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阮籍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风流潇洒、不拘礼法。可在这些外在行为的背后,阮籍的精神内核依旧受到了儒家思想深刻的影响。
阮 籍
阮氏是儒学世家,《世说新语·任诞》篇注引《竹林七贤论》说:“诸阮前世皆儒学。”阮籍之父阮瑀曾受学于东汉末年学识渊博的著名儒学大家蔡邕。阮籍幼年丧父,曾得到族中长辈阮武的照顾。阮武为当时的儒学大家,《三国志·魏书·杜恕传》裴松之注引《晋诸公赞》、《阮氏谱》、《杜氏新书》、《兖州记》诸书说,阮武“拓落大才”、“阔达博通”,为“渊雅之士”,官至清河太守。
少年时代的阮籍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喜欢读儒家的经典著作,更是立志成为颜渊和闵子骞那样的人物。在其《咏怀诗》之中更是表露了自己学成文武艺而建功立业的志向:“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少年学击剑,妙伎过曲城。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 可见早期的阮籍,是一名正统的儒家君子,以入世建功为目标,希望以儒家的礼乐思想来治理社会。
魏晋时期时局动荡,司马氏背信弃义,以人臣身份夺取政权,将儒家礼法制度踩于脚下。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大肆屠杀异己,甚至违背洛水之誓,诛杀曹氏宗亲。司马氏夺权引来的社会动荡,让很多名士难以全身而退。为了统治需要,司马氏提倡以“孝”治天下。阮籍的精神偶像闵子骞就是以孝道著称,阮籍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孝顺有佳。可是在母亲死后,阮籍却违背当时的礼法,居丧期间喝酒吃肉,甚至在司马昭的宴席上依然故我,无异是对统治者所要求的“孝道”进行了无声的反抗。并非阮籍对于母亲的死亡没有任何情感上的触动,实际上在母亲死后,阮籍“举声一号,吐血数升……”以至“毁瘠骨立,殆致灭性……”相对于统治者提倡的“礼法之孝”,阮籍更看重的是发自内心的“孝”,正如孔子所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阮籍践行的是圣人之孝,司马氏的“孝治天下”只是其用来来美化“杀人”和“窃国”行为的工具。当圣人之道已经沦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手段和工具,阮籍入世平天下的志向自然难以施展。“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是不与世事,逐酣饮为常。”加上当时玄学发展,以老庄哲学与佛学为主要成分的玄学成为当时显学,道家的主要著作《易》《老》《庄》被称为“三玄”,成为当时文人清谈的必读书。再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阮籍的思想逐渐倾向于追求“自然”和“自我”的老庄之学。
以阮籍为代表的阮氏文人,大多都曾在曹魏和司马氏的政权中为官,只是这种为官并非是趋炎附势,更多是一种为了自身和家族安全的明哲保身。魏晋时期的阮氏文人旷达不羁、藐视礼法、喜好饮酒,这都可以说是在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下保持自己率真自然、潇洒脱俗的人生态度的一种手段。“对于他们的任真自然饮酒实在是一种很好的寄托和表现的方法。” 当然并非所有阮氏族人都醉心玄学。在政治较为清明的时代,阮姓也涌现了阮胥、阮敦、阮孝绪、阮卓等留名史册的名士。
政治之外,魏晋阮氏在艺术方面取得了更为璀璨的成就。陈留阮氏的著作颇丰,见于《隋书·经籍志》著录的文集就多达39卷。在音乐方面阮氏更是堪称世家。阮瑀、阮籍、阮咸及阮瞻、阮孚都善弹琴,解音律。其中阮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不但著有《律议》,更是创造了一种用自己名字命名的乐器“阮咸”。这样的艺术基因,在后世阮姓中亦有体现,宋代音乐家阮逸校订钟管十三律,铸造钟磬各1架,后与胡瑗撰成《皇佑新乐图记》,并附钟磬图样,由朝廷颁行天下;明代戏曲家阮大铖,创作出《燕子笺》《春灯谜》等作品,其女阮丽珍更是当世才女,尤擅作曲,有《梦虎缘》等作品;民国影星阮玲玉红极一时,其悲惨的命运更是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对当时女性意识的觉醒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魏晋阮氏赋予阮氏后人极为深邃的精神内核,在儒学和玄学的双重影响之下,阮氏族人或者积极入世建功立业,或者任性风流不羁于世,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事思想都流传到了后世阮氏之人身上。但窥其根本,阮氏文人不畏强权、保持真我,身处乱世却从不同流合污的高雅情操,是他们在这一时期取得非凡成就的深层原因。
3.世家传承:从阮元家训看阮氏的家国情怀
永嘉治乱后,大量北民南迁,是秦统一中国后一次规模最大、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阮氏也在这一次人口迁徙的浪潮之中离开中原,随着司马氏政权来到了南方。主要方向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江浙以及岭南地区的广州、交州一带。及至宋元时期,阮氏的分部范围进一步扩大,除河南、江浙、广东等地外,福建和安徽两省的阮姓人口数量增长较快。明清时期,阮姓人口大幅增长,越南地区阮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其余地区。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以及科举制度的出现,魏晋时期显赫一时的阮氏和其他世家一样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但是与之同时阮姓族群却遍布全国各地。因为阮姓族群对自身姓氏和血缘关系的强烈认同感,不同地区的阮姓族人开始纷纷修订家谱,形成了世系清晰的阮姓家族。根据中华阮氏网上的资料显示,各地阮姓家谱有30余种。各地阮氏家族在继承先辈精神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不同的家族文化,其中更是以清代阮元家族最具代表性。
阮元(1764年2月21日-1849年11月27日),字伯元,江苏扬州仪征人。清朝中期官员、经学家、训诂学家、金石学家。阮元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身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所至之处,以提倡学术、振兴文教为自任,勤于军政,治绩斐然。晚年官拜体仁阁大学士,致仕后加官至太傅。阮元的父亲阮承信修治《左氏春秋》,为古文大家。母亲林氏出身仕宦之家,通晓诗书。阮元家训并非完整的家训文本,主要是阮承信及其阮元关于治家教子的训诫和诗句,构成了阮氏特有的“家训文化”。后次子阮福将阮氏的这些训诫编为《揅经室·训子文笔》。“孝悌、励志、务实、清廉”是阮元家训的核心理念,代代规范、教化着阮氏子孙,传承至今。
阮 元
阮元不仅注重家族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家国”观念。他的教育观念不局限于自身的小家族,还有家族之外青年的教育:在杭州时创建“诂经精舍”,在广州建立“学海堂”。阮元认为人才的培养并非学八股而入仕,那样只是培养一群沽名钓誉之徒。他主张学习从经史百家入手,培养具备经世之才的干练官员。阮元“经世致用”思想和作风所彰显的正是阮氏精神中最为重要的“家国情怀”,这样的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了阮氏后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要把革命烈士那些感人至深的文章、诗文、家书编辑成册,用于干部教育,让各级干部常常看、常常思、常常反求己身。”出生于1879年的阮啸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广东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青年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大革命时期与彭湃齐名的农民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纪检工作先驱,人民审计事业的奠基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1935年3月,他在江西指挥部队突破敌人封锁的时候,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在阮啸仙短暂的革命生涯中,曾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毅,以及陈独秀、李立三、施存统、俞秀松等人有过重要交集,有些还有不少书信往来。细读这些书信,可以深切感受到阮啸仙的家国情怀。“我简直不知道你今年已经是十三岁,还以为是在广州兰苑住时一样童稚呢,其实在那时我也不知道你多少年纪。”简单的文字、质朴的情感,却勾勒出一个投身革命,“舍小家、为大家”的共产党人形象,这种品质正是阮氏家族精神的体现。
阮啸仙
从战火之中走出来的阮氏族人,用姓氏纪念着千年前的故国和先祖。他们历经磨砺,几番迁徙,展现出来的是阮姓族人坚韧不拔的品质;魏晋时期,一大批阮姓文人又赋予了这个姓氏高洁的情怀和卓越的才华;随着人口的增多,阮姓族人不但没有分崩离析,反而在共同姓氏的感召之下,形成了独特的“以族为本,以天下为己任”家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阮氏族人始终践行此言,源源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为深沉的力量。
注释:
1.卢美松:《姓氏文化和血缘认同》,《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四期,第65页。
2.数据来源于百度百科
3.数据来源于百度百科
4.(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华书局,1965。
5.皇甫梦华:《阮籍生命哲学思想探析》,山东大学,2023年。
6.(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60页。
7.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8.沈益民、童乘珠:《中国人口迁移》,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第110页。
9.王雪玲:《历史时期陈留阮氏的迁徙与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二期,第92——93页。
作者简介:刘俨,男,汉族,生于1989年10月,甘肃省泾川县人,毕业于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泾川县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考古。
来源:泾川县融媒体中心https://mp.weixin.qq.com/s/Iof4_qO7UxamCYcUPllxPg
本网业务合作:
1,各类各行业整体策划宣传营销实施;2,电视、报纸、大型户外广告、vi设计制作发布;3,IP、城市、地标、景点、文博、虚拟人等数字化最新技术代理落地实施;4,网红之家联合打卡;5,新媒体代运营;6,会议会展及外文翻译;7,宣传片、纪录片视频拍摄制作;8,电商培训 合作热线:17789621191(资料接收微信号)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交流学习,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未经证实,并非商业用途,也并非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请勿对号入座。部分数据、内容及图片或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