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魂永驻陇原 新边塞长歌未央——袁第锐先生逝世十五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兰召开
发布时间:2025-07-05 12:18:19分享: 编辑:方菲
本网讯(记者 陈功章 )6月27日,袁第锐先生逝世十五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兰州隆重举行。陇上诗人、诗词研究者、楹联艺术家及文化学者齐聚黄河之滨,深切追思这位“当代边塞诗复兴旗手”的学术遗产与人文精神。会议围绕其生平、创作与组织实践展开深度研讨,与会者即兴赋诗,以诗心致敬诗魂。
袁第锐(1923-2010),重庆永川人,国立政治大学毕业,历任临泽县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省文史馆馆员。1981年,在萧华、杨植霖等支持下,创建全国首个诗词社团“兰州诗词学会”,点燃诗词复兴星火。1987年推动学会升级为“甘肃省诗词学会”,同年参与筹建中华诗词学会,1997年当选副会长,主管全国学术研究与采风。袁第锐多次率诗人深入阳关古道、祁连雪峰、绿洲新城,以《敦煌行》《地铁行》等诗作将书斋笔墨化为时代史诗,奠定“新边塞诗”美学范式。
袁第锐先生坚持守正创新的艺术实践者,突破盛唐悲壮基调,对边塞诗进行现代重构,同时又注入环保、丝路经济等现代意识。“玉门西出已无关,何必移封到酒泉”(《边塞新咏》)等句,以地理意象解构历史定见,彰显文化自信。《鹧鸪天·兰州印象》等作品,以婉约词牌写西北豪情,柔中带刚。“泯却零丁千古泪,要从蛇口看中华”《蛇口吟》以地理坐标串联民族屈辱史与改革开放豪情,被誉“新古典主义典范”。袁先生的咏史诗独具特色,善用翻案法针砭时弊。陈贻焮评其“艺术远胜唐之胡曾”。"鹞儿莫怨君恩薄,成得皇家纳谏名" (《魏征》) ,借唐太宗怀鹞轶事,讽谏政客沽名。"揭竿斩木陈王反,传世文章一帛书" (《秦陵二十咏·其六》)诗中自注陈涉仅存“鱼腹帛书三字”,其辛辣笔法堪比章碣《焚书坑》。袁先生注重“诗教正本”的创作铁律,倡“三不作”原则——无新意境、新句、新词汇不作。提出“温柔敦厚乃诗教之果,非诗教本身”的主张,在此基础上主编了《中华诗词格律教程》,建立“格律-创作-评论”三维教学法,培养“陇上三杰”等新生代诗人。
作为中国楹联学会发起人及甘肃首位理事,袁第锐先生1986年推动成立甘肃省楹联学会,以“组织实践+理论创新+创作突破”三位一体,重塑当代边塞诗精神谱系。在楹联突破方面,袁先生颇多建树。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之时,袁先生题贺:"探亭园山水之奇联,期重振乎绝学",彰显复兴使命。他曾自题联 "砚田耕雨三千亩,诗卷藏云十二峰",严守格律而意境开合,被称“格律派浪漫主义大家”。
袁第锐先生著有《恬园诗词曲存稿》《诗词创作艺术丛谈》《恬园诗话》。 霍松林先生赞其:“熔典故与时语于一炉,嬉笑含悲愤,今人罕有及者。”
本网业务合作:
1,各类各行业整体策划宣传营销实施;2,电视、报纸、大型户外广告、vi设计制作发布;3,IP、城市、地标、景点、文博、虚拟人等数字化最新技术代理落地实施;4,网红之家联合打卡;5,新媒体代运营;6,会议会展及外文翻译;7,宣传片、纪录片视频拍摄制作;8,电商培训 合作热线:17789621191(资料接收微信号)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交流学习,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未经证实,并非商业用途,也并非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请勿对号入座。部分数据、内容及图片或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