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明:艰难岁月里父亲的除夕夜

发布时间:2023-02-04 16:23:52分享: 编辑:方菲

艰难岁月里父亲的除夕夜


甘南·杨旭明

父亲的除夕,横跨旧岁和新年两个年头,甚至更久远的岁月。那些守岁场面铭刻在心,历历在目。上点年纪后,对父亲的难肠体悟越发揪心,隐隐的伤痛、深深的酸苦时常压在心口,真有些胸闷气短。

        随着兔年的钟声敲响,喧嚣沸腾,鞭炮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这一瞬间,父亲守岁的愁容再次浮现在我面前。

        回想父亲一生的辛劳,只为供我读书成才,购卖生产队的五间瓦房,这是他的宿命,也是他的功德。因为房基和后人,是一个家庭安身立命的根本啊!

         (一)人情冷暖心自知

        一九八O年我九岁,在本村上小学二年级,一些事记忆犹新,恍如昨日!

      那年是农村集体生产的最后一年,六月父亲在大峪乡乡办企业木材加工厂(烧哈村),干了不到一个月的伐木活路。这样年终可分到当月现金的50%、50%则折算为口粮。当时钱很值价,一颗鸡蛋才二分钱(可以取一盒火柴),一只羊五元钱。

父亲请爷爷从后坪老家下来看门,到前坪照顾我和大哥,那时大哥上三年级。二十天左右的一个半夜,父亲突然回来取面,大楖是断顿了,请求爷爷再看一星期,为此和爷爷争吵了起来。

       父亲闻到了酸臭的味道,揭开小锅木盖吃了一口包谷面,当时就吐了出来。其实这锅饭已经六七天了,我都三天没吃饭了,中午、晚上只有烧洋芋、喝凉水充饥。他喝了口水漱了一下,让爷爷现在就走!

爷爷毫不客气地拿起茶缸子就起身了,过了几分钟,他让我们弟兄俩送去,并嘱咐要跟牢,第二天早早地下山来,不要耽误上学。

我知道,父亲担心爷爷一人路上不安全,毕竟深更半夜了。

     大哥拉着我赶紧出门,晧月当空,月明星稀。到草坪子(上街口)我俩追上了爷爷,就跟在后面走,不敢靠近,因为爷爷腰里别着吃旱烟的烟锅子。

        走过大拐和堡子门,来到“尚家酸梨树”跟前,已是上坪了,道路渐陡。我和大哥实在走不动,被甩出老远。晚上的冷风是向下吹的,爷爷抽的旱烟辛辣味极浓,呛的我很难受,不停的咳嗽。

      爷爷听到我的声音,也干咳几声,大楖给自己壮胆吧,听说夜深了路上有鬼。就是不等我俩,只顾走自己的。

        虽然月光如水,我心里很害怕,不由抓紧哥哥的手----道路两旁的小麦开始泛黄,冷风乱的麦子㗭哩嗦啰乱响、且不停的摇晃,影子也在晃动,生怕路上有长虫(毒蛇)或青蛙什么的。

      这时我想明白了一件事----即使是亲人,也想旁人一样嫌贫爱富、喜乐无常。我想不明白的是,爷爷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么不待见父亲,也不喜欢父亲的两个儿子。民间可有“隔代亲”的说法啊。

      走过瓦窑拐,便到后坪了,只有五家人。听到几家的狗叫声,我才放心了。伯父一家都睡了,婆婆姓尚,起身安顿我俩睡下。我却怎么也睡不着,这三间房子原本是分给我父亲的,这老汉(爷爷)怎么就嫌弃自己的儿子、孙子,而不嫌弃这三间破房呢?!

       俗话说得好:“人和人不样,铁和铜不样。”真是送爷半夜回后坪,人情冷暖心自知!

       直到爷爷去世送葬,也还是不明白。上点年纪了才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哪有父母不爱子女的事?只是父亲年轻时爱热闹,吃过晚饭常往大庄里跑,不太听话;二则耳背听不清大人的话,自然误事;三则因贫穷孝敬不了老爹而已。

      想到这些,我突然释然了,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宿命和道路,并且大不一样----经济社会毕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始终是与国家和民族连在一起的!

(二)集体生产靠自觉      

父亲是个很勤劳、很能干、很麻利的人。由于中耳炎未得到及时救治,有些耳背。

生产队集体劳动的优势是劳力、物资、钱粮可以统筹安排,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导致生活水平不高,劳动的效率、质量全靠自觉,似乎人人都在应付支书和大小队长。

父亲是侍弄庄稼是行家里手,农器用具如编背篓(背斗)、筛子、细细、簸箕、铺篮、炕席、工具杷杖有模有样,伐木、圆木打线、改(锯)板、改方、解榻子(木榻板)熟能生巧,砍(读Pian)方子方木、套单双广沿(耕地木犁)、酿土酒、捻羊毛线、织羊毛祙子、补衣服、口算帐目不输能手。苦命的父亲,真是即当爹又当娘啊!

当时的情况非常艰难,辛勤劳作一年,结果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衣服是大的穿了小的穿,层层摞补丁。父亲每年的主要劳动分工就是春耕、秋翻、秋播(一年四次),占去了大量时间---农历三月春播蚕豆、洋芋、苞谷(玉米),六月麦子收割后接连翻头茬、二茬。歇不了几天,就到中秋节前后了,开始换茬秋播冬小麦、冬青稞,这样做地力强、产量高。深秋还有打豆子、辦苞谷、串苞谷、挖洋芋等活计。

春播后的盛夏时节,父亲进山割竹子、破竹篾、编竹器(主要是生产工具)、砍木头,为以后准备生产资料。初冬开始则为生产队窖洋芋、改(锯)板子、烧木炭了。农历十一月、十二月还帮富裕人家宰年猪,报酬就是一块伤命骨(猪头与脖子之间的)。伤命骨习惯上都给屠家,慷慨的人家还会送上血花(猪血馍馍)、一块肥肉。老百姓,真是善良朴实啊!

        一九七六年父亲决意从后坪搬到前坪大庄里,借住生产队的一间很破旧的危房,在中街路下大核桃树底下、上湾边上。门朝东,出门就能望见山头上的公路大拐弯。进门宽约一丈,进深两丈,左侧是一个火塘、一个土炕,炕的右侧、门的正面是一个三格子的木柜,两格存粮、一格装面。饥饿的时候,我总要把三个柜盖揭开看一下,真是失望透顶,三个格子时常都是空的。生产队是按月分粮的,口粮不够吃、月底把麸子也吃光了,哪来的存粮(面)?!

七六年冬天,曾闹过这样一个笑话:州上领导杨书记带领工作组检查群众生活状况,看到群众柜里无粮、无面的困难窘况,大家大多在啃水煮、火烧的洋腌根(圆根菜)、甜菜根充饥,当即要求县乡干部得想办法让群众吃饱、穿暖,这样下去坚决不行。随行的乡党委书记薛定昌却说:“喎(wai)是群众的习惯一开(个),大峪沟的老百姓吃了腊肉还要啃洋腌根哩!”这是典型的武都口音,此说弄得杨书记哭笑不得,铁青着脸。此杨书记,据老人们讲,叫杨应忠,1971年任甘南州委副书记、州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7年任甘南州委书记、州革命委员会主任。说实话,我家的几个洋腌根(圆根菜),还是向邻居家转的(借的),这是后来父亲说的。

接下来的几年里,大坪村就相继发生了几件大事,改变了生产管理模式、改善了群众生活水平:一是取消队部食堂,允许百姓自家购锅、开火做饭;二是就近按人口每人划分一分地的自留地,鼓励百姓自己种瓜种菜,确保能吃饱肚子。我家的三分自留地就划分在下湾里;三是取消以社队组为基础的三级核算制,改为生产队(村组)为基础的一级核算制,村组由队长(组长)、监察员、仓库保管员、会计、出纳共同负责生产劳动和群众生活。公社、大队(行政村)两级只进行监督、指导,定期检查生产进度、账目、实物和生产资料,协助解决一些具体困难;四是大坪村小水电站建成发电,为各家各户送来了光明,大场里用上了打麦机;五是大坪村交通条件好,利用村集体经济购置了铁牛五五大型拖拉机,这是全乡唯一一台大型机械,记得当时就有“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六是办起了村办五年制小学,民办教师是大队公选的杨许福、韩玉朝、刘四海、房中锣,大队采取工资加补助口粮的方式解决教师待遇问题,四位老师教过我语文、数学、自然常识、音乐和体育。其中,杨许福老师擅长语文、音乐,韩玉朝老师(大叔)擅长数学,讲解特别认真、生动、简炼。真得感谢他们,在艰苦的日子里坚守阵地、教书育人!      

(三)苍天不负苦心人

1980年、1981年是父亲最艰难、最劳累的日子,他利用雨天和每天凌晨的时间,竟然准备了三四间房子的木料和石头,可是没有地基盖房啊!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政策大机遇终于来了。1981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个重大转折点,形势比人强啊!

我家三口人,分到责任田共计七亩五分,其中前坪一二类各七分五、四分五,上坪一二类一亩五、两亩一,后坪、上坝各六分,巴海顶九分(饲料地),拉孜爬坡中、坡脚各三分(油料地)。其缺点是地块小且分散、相隔距离远,上肥、耕种、收割起来很不方便。

与此同时,队上的圈房、粮仓、大队部,通过购买的方式落实到没有住房的农户。我家前坪没有住房,经村、队两级干部研究,同意把大队部的三家瓦房卖给我家,每间100元。当晚伯父提来了腊肉,还有土酒。会上还做出一项合理决定,伯父出资100元帮助父亲买一间,后坪的三间就归伯父管理和使用。后来,邻居又让出两间,每间300元。这900元房款,1992年冬父亲才全部还清,这个事父亲除夕守夜的时候有交待,虽然有了五间新房,他心里仍然牵挂着三间旧房。是啊,谁的道路是平坦的,谁的日子又是幸福的?人世间,往往是苦尽了、甘未来!希望在哪里?其实就在心里、就在前方,这确实是求生存、谋发展的秘密大道!

七亩八分耕地(包括自留地)、五间房屋,就是我家当时的全部资产。记得大队部的三间瓦房,沙子堆到了大梁上。1981年秋冬,父亲在二叔房登云帮助下,全部用架子车拉到下湾边垫了路。

农历1982年3月28日,父亲终于搬进了新家,有了自己的栖身之地。那天,他特别高兴,和尚家二叔、房家二叔、三叔,韩家三叔、四叔,还有来祝贺的邻居们热情交谈,晚上喝醉了酒,早早地睡下了。

那年春天,高中毕业的房兴国大叔(桃华保)担任小队长兼会计。中午和放学时分,常见他在东头大队部门前阅读《甘肃日报》和《半月谈》,我就在西头自家门前的路面上玩耍、丢石子。从村干部中选拔正式干部的政策来了,他被组织选拔走了,担任乡上的武装干事。后来听说他有一个特长,打枪心平气静、百发百中--当时在上坪堡子门用半自动步枪瞄准吊布袋的野鸡,相距近千米,竟然一枪连穿了三只野鸡,让考察组的干部们大开眼界、很是佩服!

那年六月(责任制第二年),麦子熟了。吊布袋两亩一的冬麦,打了两石(一石合500斤)多,品种是茧麦。父亲说:“运气好。今年的茧麦高产了,丰收了。”由于其他地块的小麦收成都不行,乡亲们换种子的,父亲全都答应,只是换的都少,目的是让大伙都有茧麦品种。换进来的出牙麦磨的面,蒸的、烙的、烧的馍馍都很香,黑黑的、甜甜的有些粘牙,只是不能擀面条。与人为善,自己路宽!

当时马路就在家门前,劈薪柴的斧子、砍刀时常丢失,为此我没少挨父亲的狠揍,就是不长记性。1985年秋我上初二,十五岁的小伙子实际没有多少力气。冬天招呼张薛存、韩路明、冯应德、年丰奎、虎才满、丁大成、桑锋明等同学,在耳(二)角沟河道了拣挖石头,并用架子车拉上来。我和虎才满还在险川流(沟)边砍伐了四根丈余长的柱子,拼死拼活地拉回家。第二年,父亲请二叔解放代砌了石墙、打了土墙,并请大叔尚成德立了一个木式大门,顶上盖了踏子(片)、压了石头。记得他们兄弟三人干活,总是不急不躁、说说笑笑,日子一天天很快过去。就这样,道路就改到了院墙外,大家行走起来也很方便,我家也有了一个小院子。

“耕者有其田”,缴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这是中国农民几千年的梦想。责任制后,家家户户的生产积极性都很高,且更加团结互助,因为耕牛、种子、工具、劳力都要搭配合作,才能能顺利进行农业生产。当时有牛的无劳力、有利的无工具、无种子,这些问题十分突出。所以就要指定、建立互助组,随着时间推移,旧的互助组自然解体,新的互助组自发形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

要说小麦品种安(选)的好,全村要数高四十一伯伯、姚云云大爸(大叔)和我父亲了。海拔不同、年份不同,气候就有不小的变化。三人基本上撒什么麦子(品种)都丰收,比如西藏菲麦、茧麦、老芊红麦、小芊红麦、阿婆麦、56738小麦(新品种代号),还有青稞。这是主粮,青稞主要用来酿酒,以备过大事(婚丧、盖房)之需。

记得一次在大场里,高四十一伯伯喊住我,让我和他各数一穗阿婆麦的粒数,穗子经长达五六寸。我的一穗142粒,他的一穗98粒,平均下来120粒。他高兴的说:“阿婆麦产量最高,蒸馍最好,擀面筋骨差点。”全村一百多户人家,数高四十一家、韩玉朝家起身最早,基本上凌晨五点左右就吃过早饭了,天还没有明。这是我在上学、采药途中是看到的。这种早起、勤劳的传统,时至今日他们的后人仍然传承了下来,实乃幸事。父亲常说:“三早顶一天,他们两家肯定最早富裕兴旺起来。”事实果真如此,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不管读书、种田,还是工作、打工,勤劳、吃苦都是第一位的,只有如此才能取得成功和幸福!

父亲没有上过学、不识字,但却能熟练地背诵二十四节气“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风,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他经常对我和四爸(四叔)韩水生说:“只要记哈(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就可以了,其他的自然就会记哈(下)来。”

其实不然,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经验积累,就凭我背下二十节气歌,又有何用?因为我的确不知道每个节气究竟干什么农活合适、同时该为下个节气作些什么准备。

比如早晚看天气---“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夏秋云起河口立节(白龙江流经)、腊子口(迭部县)方向,大雨顷刻即至;大片的云团沿着洋布梁从西向东漂移,云顺则天气晴朗,可以放心的收割、打场······

比如节气方面,立春继之雨水,这天至关重要,一滴雨水、一年命运。父亲说:“雨水落雨到谷雨,各样庄稼好收成。” “雨水晴,春雨早。”“雨水阴寒,春季干旱”;惊蛰当天,阴冷或有雨雪,上半年肯定比往年气温凉(冷),父亲说:“惊蛰寒了冷半年”;对于十二相属,父亲说:“牛马年,广收田”,亦即牛年、马年风调雨顺,农业一般大丰收,比其他年景要好很多······

父亲为人厚道、乐于助人,和村里老中青都能打成一片,村里一百多户不是亲戚就是朋友,这个是很难做到的。当然,这与当时纯朴、互助的良好村风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小到日常生产劳动,大到婚丧嫁娶、盖新房,村民们都是自发帮忙的、借家具的、送礼的,那个时候村民的团结、信任、互助达到了最好、最高的状态----生产紧紧张张,生活红红火火!

1985年秋我上初二时,生活已经宽松多了,加上国家对初中生有粮油补贴(照顾政策)。杨茂德大叔上过高中,书法、音乐都很好。过年时他专门为父亲编写了一副对联:“勤俭持家皆称赞,劳动致富最光荣”,横额是“欣欣向荣”。那年春节,父亲还买了一副“白鹤梳翎舞春风,青松洗翠照长虹”的中堂,挂在正厅,与门口的对联相映成趣。就在那个春节的除夕晚上,父亲郑重的叮嘱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个中专去当干部,将来把兰州当娘家坐。咱们这地方,只要勤劳,面朝黄土背朝天也能吃饱穿暖。但天道常变化,土里刨食靠不住。”所以,年末岁初的祝福和愿望,是很重要的,总是为人们心里注入了一股无形的力量和信心。

1987年初中毕业,乡级未预选上。1988年预选上了,县级国家统考未通过,1988年秋父亲再次给我最后一次初三补习的机会,大概是他心里还有希望吧。1989年春节(假期)前后40天,我没有上炕睡过觉,在门后的柱子上挂了一盏煤油灯,点完了五斤煤油,读完了五年级、初一至初三四年除英语外的全部书籍。开学在即,我把课本在院子里全部烧光了。五月通过预选,县上中考六门课程(首次考英语),我以453.1分的成绩,被甘肃省林业学校录取,终于完成了父亲的心愿。而那次,英语只蒙了8分,悬乎得很!

我上中专了,父亲多措并举为我积攒学费。除了种地,还挖草药、改(锯)板、拉木头、砍方木、喂年猪、酿土酒,真正是能想的办法都想了,能干的事都干了。

家长苦供,老师苦教,学生苦学,这是经济社会落后地区教育发展取得成功的不二法则!

1993年7月毕业之际,父亲因病去世,那年他才49岁。他是太劳累了,多年来家里家外全靠他一个人操持。十多年后下葬时,二哥李学文代我在在自筑墓碑上刻下两行字:“子欲养而亲不在,树欲静而风不止。”我的悲愤、痛苦和思念,只有我自己知道,就像刮过故乡的四季风一样从未停止过!

每年的除夕夜,父亲都叫我们先睡。他则坐在火塘边,整夜的守岁、抽旱烟。实际上,他是在算旧账并计划新年的目标---旧年收了多少粮、挣了多少钱、未还上的欠账、工日、人情债有多少,新的一年干什么、怎么干,粮食收成、经济收入的预计······因为他计划精细、安排合理、行动到位,村民、亲友们送给他一个名副其实的称号:“杨划算!”

是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个大天亮。”村里的墙上、树上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很是慌惑。父亲在本村收了两个干儿子,因为小孩不停的哭闹。一个五行缺金,取名韩金生。一个争杨姓,取名房杨争。细细想来,一个倒装,便巧妙的安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好名字,两个小孩因此玩的欢、吃的香、睡的实!而我家呢,自然降低了一个辈分。

(四)乡村振兴抓根本

继精准脱贫全面小康之后,国家启动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内容是“五大振兴”。就农村来说,农牧为本互补融合、夯实教育卫生基础、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团结互助文明和谐、发展生态文旅产业、种植加工中藏药材,这些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战术和题中之意。

春节期间拜访了许多亲朋好友,普遍存在挣的钱多、种的粮少、经济作物多、老人守家看门、青年外出打工、教育负担过重、幼儿在乡镇和县城入园等现象,还有村小学、村卫生室关门等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粮、油、棉,任何时候都是老百姓的命根子,自己解决吃粮问题而不外购,就是农民对国家的巨大贡献。

因此,建议农村把农牧互补融合作为头等大事,粮油肉保证自足自给,多余的供应市场;在每个行政村恢复小学教育(最起码要有三年级)、在村组兴办幼儿教育,村级卫生室保证正常开门,做到小病不出村。特别是教育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周六周日让师生休息的原则,正确的东西不可偏废、不能否定,否则贻害无穷----老百姓在哪里,教育、卫生和文化公共事业、农牧产业扶持就要延伸到哪里,这才是切合实际的正确做法。

今天我们能过上吃饱穿暖、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原本是父辈负重前行、历尽艰辛的结果。父辈们把艰难曲折的道路走过了,留给后代的自然是平坦光明的大道!

 如今每年春节,我也学习父亲在除夕守岁,但大可不必像他那样劳心费神、苦思冥想了。当然回顾旧岁、展望新年还是必须要做的功课,这是平安顺利、心想事成的前提和基础。

仁者乐(读yao)山,智者乐水。父亲是一个不识字的勤劳而朴实的农民,但在我心里,父亲就像洁白的洋布梁一样伟岸而稳重,就像清澈的大峪河一样灵动而智慧。

父亲,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完)

 2022年除夕夜初稿于舟曲县大峪镇大峪坪村,2023年正月初十修定于羚城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30204163036.jpg


杨旭明:祖籍甘肃舟曲,兰州大学本科生,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研究生。属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家前线》签约作家、甘南广电台特约记者,甘南州青年学者、作家。爱好文学创作,擅长新闻文秘。有大量新闻,部分诗歌、散文、小说、论文(调研报告)等作品见国家级、省州级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网上查询“甘南杨旭明”可知其勤奋与执著。利用业余时间主编、校对了《铭记舟曲》、《舟曲之殇》《绿色长征将生态文明推向世界》《生态甘南于绿色崛起》等十多本书籍,字数超过1000万。崇尚以自由意志表达正见,奉献真实、真诚、真情的作品,致力于传播传统优秀文化。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交流学习,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未经证实,并非商业用途,也并非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请勿对号入座。部分数据、内容及图片或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因未能找到并标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出现侵权行为,或者还有其它疑问,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谢谢!

微信图片_20221128172055.png

        业务合作:

       1,各类各行业整体策划宣传营销实施;2,电视、报纸、大型户外广告、vi设计制作发布;3,IP、城市、地标、景点、文博、虚拟人等数字化最新技术代理落地实施;4,网红之家联合打卡;5,新媒体代运营;6,会议会展及外文翻译;7,宣传片、纪录片视频拍摄制作;8,文博网旗下电商平台【丝路大商】金融、消费扶贫、乡村振兴,产品产业销售一体化;9,电商培训

       合作热线:17789621191(资料接收微信号)

          微信图片_2022112908395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