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养蜂第一人——凌霄

发布时间:2022-06-20 14:23:24分享: 编辑:芳菲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是唐代诗人罗隐所写的一首名为《蜂》的诗作,这首诗以平易的语言和略带苦涩的笔墨,精炼传神地极尽蜜蜂勤劳之美德,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微信图片_20220620142330.jpg

       中国是世界养蜂历史最悠久的国家。蜂产品的原始采集和有关蜜蜂的早期文字记载,在原始社会时期,蜜蜂处于野生状态,岩穴、树洞是天然蜂窝。人类以采集天然植物和渔猎为生,野生蜂巢也是采集对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进入蜜蜂的人工饲养阶段。公元1世纪初,出现了文献上记载的第一位养蜂专家-姜岐。据《高士传》记载,姜岐,字子平,是东汉时汉阳上邽人,即今天水人。姜岐自由好学、钻研《书》、《易经》、《春秋》,在乡间名声很大。东汉汉桓帝延熹年间的时候,有个叫桥玄的人在天水这个地方作了汉阳郡守,桥玄听到姜岐很有名声,就派人邀请姜岐到朝廷里面来做“功曹”,即做他的助理来辅佐他,但是姜岐是个孝子,要照顾母亲,并有自己的想法,以有病在身为由,不愿前去做官。姜岐隐居山林,有“以畜蜂豕为事,教授者满天下,营业者三百人。民从而居之者数千家”的记载。清光绪年间,余泽春主编的《秦州直隶州新志·卷之十三·人物》也做了姜岐生活在天水一带并教授养蜂技术的记载。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人工养蜂的科学家。

微信图片_20220620142334.jpg

微信图片_20220620142336.jpg

       姜岐的养蜂生涯揭开了我国人工驯养野蜂的历史篇章,东汉武帝时期至三国魏黄初中,羌道县属武都郡西部都尉治(今舟曲)。蜀将姜维屯田的沓中地区(今大峪乡、武坪乡一带),诸葛亮、姜维屡出兵陇上,扩充实力,以图中原。沓中有一书作(《汉书·王尊传》:“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凌霄。书作凌霄夫妇得闻姜岐养蜂事迹后,辞官不就,慕名前往天水拜师求学,不辞严寒酷暑,不畏蜂蜇虫咬,风寒露宿、爬山涉水,白日与蜂为伴,深夜挑灯苦学,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常年的孤独忍耐,与蜂为伴,潜心学艺。历经三载,终于求得学成圆满。返回桑梓的凌霄夫妇,用养蜂鼻祖姜岐当年传承的极其简单养蜂的器械和工具开始驯养蜜蜂。他们用背篓作胎,和了泥巴覆盖着抹在上面做成蜂巢;用一个竹子编成小斗笠、拿布片缝外套,做成蜂斗;就依赖这两样简单的器械,凌霄夫妇二人在家乡育养蜜蜂,羌水(《汉书·地理志》记载:"羌道,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过郡三,行六百里")两岸农民,听闻有能人异士驯养蜜蜂,采食蜂蜜,且所产蜂蜜有健身益养颜,补气治百病等功效,皆慕名前往求教,凌霄夫妇更是满怀欢喜之心,将所学的技艺赐教给前来求学的热心之士。赐教授艺,孜孜无悔,不计酬劳,人多称赞,接踵求学者络绎不绝。自此,羌水两岸百姓学习凌霄养蜂方法,探索养蜂之道,开创了羌道县(舟曲县)养蜂业之先河。

微信图片_20220620142340.jpg

微信图片_20220620142342.jpg

       舟曲山川锦秀,崇山峻岭,青峦叠翠,终年有不谢之花,四季有常青之草,虽经过千年的人间沧桑,仍然是青翠覆山,百花争艳,花卉流彩,仍不失为发展养蜂的好环境,凌霄夫妇弃官不做,隐居山间,养蜂为乐,怡然自得。也正是从那时起,舟曲这方沃土,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至今仍然是四季鲜花盛开,处处蜂蜜飘香。蜜蜂这只穿越纵深的历史,从远古一直繁衍到现在的久远的精灵。这不仅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恩赐,更是舟曲人民发扬蜜蜂精神,用辛勤工作换来的甜蜜成果。

微信图片_20220620142345.jpg

       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知名特产——舟曲蜂蜜

       抚今追昔,1800年前,西州名士姜岐的“称病不就”,沓中名士凌霄“弃官不做”,或许让当时的东汉王朝少了一位县令之流的官员,但却使此后的中国人知道了什么是甜蜜。随着一代代养蜂人如蜜蜂一样的勤劳创造,国人的生活也如酿蜜一样逐渐变得甜美幸福起来。养蜂逐渐成为一种社会职业而遍及大江南北,养蜂技术也在一代代养蜂人的孜孜求索中不断发展进步。舟曲,正用她甜蜜的事业,酿造着世界的甜美微笑!

       《舟曲县棒棒槽蜂蜜》地理标志认证---人文历史 


(撰稿人:  冯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