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印象 ——纪念母亲辞世十周年

发布时间:2022-11-26 17:01:52分享: 编辑:芳菲

 慈母印象

——纪念母亲辞世十周年

肖印儒/文

        明年早春二月初三,是母亲辞世十周年纪念日,酷爱写作的我,以无限怀念之情想写一篇文章来纪念她。

        也许有人说:平凡的农村妇女有何可写?然而伟大出于平凡,这正是我饱含深情,挥笔成文的动力。

        2013年早春二月初三,凌晨时分,生育我、教育我长达半个世纪的母亲寿终正寝,溘然长逝,享年八十有三。当日春风习习,杨柳依依,春光格外明媚,竟与母亲无缘!

        一切来得如此突然,但却在意料之中。母亲健在时经常对我说:你兄弟一个,势单力薄,我俩的后事要早准备。为此她甚至自己按照陇东丧葬风俗悄悄准备了瓦盆、草绳等丧葬用品。为了满足母亲愿望,早在父母63岁那年,我为其准备了松木棺材和寿衣。八十岁过后,她知道黄昏已至,经常笑谈后事,视死如归。

        我除了为父母准备棺材和寿衣外,2011年初冬,花费近万元提前为父母修了砖混结构的墓窑。墓地坐落在老家宁县米桥镇龙湾村,墓地坐东朝西,头枕子午岭,脚蹬早胜塬,是九龙河上游支流环绕的风水宝地。两个墓窑两侧对联分别是:地脉钟灵风水秀,人文鼎盛子孙贤。千年松柏长作伴,万里山水永为邻。父母共用院落对联是:青山永志芳德,绿水长吟雅风。三副对联由我亲自撰写。

        母亲一生非常迷信,她常说:人活着要积德行善,好人必有好报,死后老天爷下雨落泪,老天肯定显灵。她对此深信不疑,我听后一笑了之。她辞世于早春二月,正是陇东高原最缺雨的季节,然而隆重祭奠之日,我家所在的西峰城区忽然乌云遮天,春雨淅沥,上百公里以外的墓地上雨水流淌,稍倾即止。母亲的迷信预言得到苍天应验,令我惊讶!

        按照陇东丧葬风俗,母亲辞世后前三天,亲友纷至沓来,以礼祭奠。二月初六凌晨,灵车缓缓进村,小村里早已等候在墓地的父老乡亲多达108人,络绎不绝,前来培土安葬,加上从西峰城区送母亲回老家的亲友合计在200人以上,墓地上人头攒动,这场面使我哽咽难语,热泪盈眶。

        母亲于1931年出生于陕甘两省交界地带子午岭西麓的正宁县西坡乡西坡村,住宅是黄土塬畔背风向阳的窑洞院落。当时这里属于陕甘宁边区新正县,村庄一公里开外属于国民党管理的国统区,时值战乱,红军和新正县自卫队经常打仗,县志里记载的西坡战斗就发生在此地。因此母亲的童年正值战火纷飞,痛苦非常。那时外祖父在子午岭腹地为红军管理粮库,从小缠足又失去父爱的她跟上母亲钻窨子,进梢林,躲避战乱,风餐露宿,含辛茹苦。苦难的童年锤炼了她刚强的性格!

        母亲婚后生活在老家龙湾村长达五十多年,这段人生经历是她一生最主要的部分。她是农村同龄妇女中的大能人,天资聪颖,深明事理,温和亲邻,奉敬高堂,凡是妇女擅长的活儿样样能干。男耕女织的年代里,她跟上婆婆学会了纺线织布,使用木制的纺车和织布机得心应手,巧夺天工。她将棉花织成布料,又去涝池里利用污泥着色,整个工艺流程样样精通,至于做饭和针线活儿,更为擅长。

        19491979这三十年是中国人民极端困难的三十年,也正值母亲的青壮年时期。历经百年战乱的中国人民在战争废墟上搞经济建设,却时运不济,雪上加霜。这期间经历了抗美援朝、中印还击战、抗美援越、两弹一星、珍宝岛反击战、三线建设、备战备荒、大跃进、大炼钢铁、赶英超美,农业学大寨、中越自卫还击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国家大中型工程更是不计其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是靠战争打出来的,战争年代农民阶级的辛苦及其付出可想而知。这一时期也是全国人民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三十年,中国人民在缺吃少穿的条件下战天斗地,社会主义建设在艰难曲折中探索前进。这一时期,父母经历了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度过了野菜充饥,食不果腹的小年馑。以后又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运动,亿万中国人民在缺吃少穿的条件下战天斗地,在饥寒交迫中大干快上。当年的农村不通电,无机械,更不通自来水,乡村道路泥泞,尚未硬化,生产运输全靠人力畜力,农活繁重,农具落后,生活艰辛,粮食及生活用品奇缺。母亲经历了这漫长艰苦的时期,她在大集体生产劳动中不磨洋工,干活踏实,多次受到表彰。

         创家立业,举步维艰。   

    父亲兄弟五人于1963年分家,当时爷爷为其儿子们修的窑洞四合院尚未竣工,父亲分到的不是成品窑洞,是崖面上可以挖三个窑洞的位置,因此无处安家。

        父亲尚未结婚的小弟得到照顾,他分到的三孔窑洞是曾经安过家的成品,父母借用一孔作为做饭的窑洞安家,再无窑洞可用。幸好窑洞崖背后面村道边有一大间用土围墙盖的瓦房,因爷辈当年为放置牛车而建,家人和村邻称为车房子。虽然只有一间,但当年是为放置牛车而建,深度约有八米,宽度接近四米,当时牛车被淘汰了,父亲正在里面为生产队喂牛,在里面盘了火炕作为住宅。门外没有围墙遮挡寒风,开门便是空旷的野外,晚间常有孤狼野狐觅食出没。室内空中四根横樑上悬放着两件宝物,那是爷爷奶奶曾经用过的木制纺车和织布机。说它是宝物,是因为当时虽然被淘汰,但如今却是收藏家踏破铁鞋无处觅的文物。如今估计没有哪位能工巧匠可用纯木材制作出可以纺线织布的机器。

        俗话说:好家怕三分。分家不久,家产少得可怜,那时候牛羊等大宗家业归公了,据说分到的仅有一点灶具和碗筷,另有一些玉米棒子,别无它物,借来的窑洞和车房子虽然分处两地,需要上下穿梭,极为不便,但可以勉强安家了。

    农村有句很励志的俗语:好汉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妆衣。意思很明显,创家立业不能靠父母,得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父母在亲朋好友帮助下,在东挪西借中带上三个女儿开始创立小家了。相对小家来说,父母的大家当然是新中国,而此时,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刚结束,大家庭里的大掌柜毛主席正在挥舞铁拳狠打尼赫鲁,中印边界硝烟尚未散尽,大家庭似乎比小家庭更加困难!

    人常言:安居才能乐业。父母尚未安居就开始乐业了,他们白天喂牛并参加生产劳动,利用雨天和晚上挖窑洞(陇东农村人称为打窑)。寸土难移,打窑不易,不但是苦力活,更是技术活。黄土高原上的老前辈都知道打窑急不得,湿土不坚固,打得太快容易坍塌,甚至闹出人命。一孔成品窑洞需要三四年时间方可定型。那窍门就是先挖成小窑洞,等待窑壁土质干凅后再逐步扩大,如此反复方可完成定型。打窑需要有头脑、有眼色的壮年劳力方可为之。

    然而青壮劳力何处寻?自大炼钢铁以来,青壮年劳力一茬又一茬被征用,刘家峡大坝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如蚁群,陇东地区的华亭炼铁、巴家嘴水库兴建又开始征用民工,父亲被征用,他不得不放弃打窑,去了巴家嘴水库工地。

    母亲是位女强人,有永不服输的性格,她一边为生产队喂牛,一边带上几个幼小的女儿打窑,镢头挥舞,女儿作伴,汗水湿透了她破旧的衣服,劳累折弯了她不愿弯曲的身板,如同一只鸟儿带上几只嘴角泛黄的小鸟在忙忙碌碌中筑巢。这一年母亲怀有身孕,不久就小产了。年过花甲,头发苍白的奶奶气得扼腕顿足,泣不成声!

    父亲从巴家嘴水库工地上返回后,农村因缺少劳力,一片萧条,格外凄凉,曾发生过因劳力不足使成熟的庄稼在收割后烂在地里的悲哀。村党支部决定让父亲担任生产队长,率领村民战天斗地。父亲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生产力水平极端落后的年代,在既不通电又不通水,既无化肥又无机械,仅有牛羊和体弱劳力的条件下,带领几十户村民使用简陋工具,面朝黄土,背朝苍天,垂范群众,不违农时,为全村呕心沥血,操管全盘,使群众生活得到改善,为国家年年交纳公粮。      

     喜得贵子,百般呵护。   

     六十年代的西北农村迷信盛行,科学尚未普及,医疗条件无从谈起,国家正在动员知识分子支援大西北。婴幼儿成活率极低,中途夭折者比比皆是。一个北风呼啸,天寒地冻的夜晚我出生在父母临时安家的那间车房子里。最里面喂着几头黄牛,中间是放置草料的地方,我出生在靠门窗处的土炕上,为了保暖,母亲分娩前用纸糊了透风的门窗。

        那时候农村人认为婴幼儿夭折是妖魔鬼怪夺取了生命。我出生后父母采取了下列措施:

        1、用筛粮食的筛子把我盖住,筛子背部别上锋利的刀子,以吓唬妖魔鬼怪,只有喂奶时方可取了筛子,喂奶后必须尽快复原。

        2、任何人进门包括黄牛在内必须从火上过,严禁带入妖魔鬼怪。

        3、人进屋后必须先暖和身体,然后经母亲允许后方可靠近我。

        4、门外堆放足够的麦草,以备生火之用。

        5、请干大干妈干奶为我戴上锁子。

    给儿女戴上锁子以防夭折,此风俗据说起源于宋代,已有千年历史。如今年轻人先别嘲笑古人,须知那是祖宗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与病魔斗争的人生智慧。我认为不论此法是否管用,对父母是一种精神鼓励和壮胆助威。人在危难之时,有办法总比没办法强。

    六十年代给子女戴锁的风俗在陕甘两省极为盛行。戴锁子的具体做法就是请一些德高望重且有儿有女的长辈用红色毛线拴上钱币挂在婴幼儿脖子上,以保佑其安然无恙,茁壮成长。被锁定的婴幼儿根据辈份称呼其为干爷、干奶、干大(干爸)、干妈。干,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意思。父母与这些人也成为干亲关系,互相往来,友好一生,两家晚辈甚至成为世交。此风俗和谐了社会,和睦了村民,其好处不可小觑,可惜如今成为历史,不再盛行。

    一旦戴锁,比较麻烦,戴锁者必须每年正月元宵节那天带上红色线绳且拴上钱币的锁子,还得提上小孩喜爱的灯笼来为被锁定的小孩祝贺元宵,主人当然得设备酒宴,以礼相待。

    据说此风俗的讲究是最多可以请十二位,大多数父母为了从简,为子女请三位,有这意思就行了。父母却按照最多人数为我请了十二位,八位是村邻,其它四位是陕西旬邑县朴实厚道的农民。此风俗还有规定,那就是坚持十二年方可结束,农村人称为:娃娃脱锁。

    父母乐此不疲,每年元宵节前总得设酒杀鸡作食,宴宾待客,为我过上快乐的元宵节。

    及至我长大成人,村里长辈亲邻还在提及这些往事且津津乐道。

    我是黄土地上摸爬滚打长大的黄土娃, 也是喂牛房里出生的放羊娃。我出生后黄牛作伴,刀刃壮胆,火焰助威,妖怪避之。长大过程中,农忙季节里,假期里曾为生产队经常放羊,当年的生活阅历使我如今依然是放羊喂牛的行家里手。

    说起来也很搞笑,1985年高考,我被军校录取,村里的长辈开玩笑说:没想到这个在车房子里出生的放羊娃成为全村的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军官!

    是啊,人生无常,福祸旦夕。毛主席领导的那些将帅们绝大多数不正是朴实厚道的中国农民生育的儿子吗?中国农民养育的子女,其素质、其智慧难道是如今选拔人才的笔试和面试能检测出来的吗?

        有恩必报,有情必铭。   这是母亲性格的最大特点。她虽然不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但她却在自觉践行。她认为人生在世,必有求助于人,也必然有得到别人帮助之时。母亲只要得到别人帮助,她必然回报,否则她念念不忘,耿耿于怀。34岁那年,她生育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和同龄人相比,早该有儿子了。和全国大多数人一样,父母那代人重男轻女,肯定是因为农村条件艰苦,农活繁重的原因吧。村里有位妇女是我的长辈,其丈夫姓刘,是著名老中医,供职于九岘人民公社卫生院,祖籍四川安岳,其祖辈战乱年代以行医为生,落户我村。母亲将这位我的长辈妇女称为刘嫂子,她告知母亲:其夫有祖传秘方,经中药调理,可生男孩。母亲获此秘方,一年后我出生了,父母喜出望外,将他们的刘嫂请作我的干妈(没有血缘关系的母亲,陕甘两省民间有给儿女认干大干妈的风俗,一旦认定,互相往来如同亲戚,友好百年,甚至成为世交)。

        母亲从此对我的干妈非常感恩,友好终生。干妈也是村里妇女中的大能人,慈慧贤良,跟上丈夫学医,略通医道,尤其是学会了接生、拔罐、刮痧、针灸等疗法。母亲天资聪颖,心灵手巧,在互相来往中,成了干妈的得意门生,学会了上述医道,从此她和干妈成为村里的民间医师,共同学习,互相协作,专治小儿百病,尤其是用拔罐疗法治疗小儿肺炎成为一绝

        我出生后,干妈被母亲请为我的第二母亲,陇东人称为干妈。干妈也是我的保健医师,小时候我的头痛脑热得益于她的精心治疗。

        据说母亲当年获此秘方后,干妈的丈夫刘老中医开玩笑说:生下儿子可得杀鸡谢我。父母当然爽快答应,并将此言当作他们的郑重承诺。当年生活艰难并未及时感谢,我八岁那年,父母手头略显宽余,决定履行承诺且将杀鸡提升为杀羊,那是当年农村人最隆重的谢礼!遗憾的是干妈的丈夫于1969年在文革中被折磨得悬樑自尽,父母只得酬谢我的干妈并请来她的好友作陪,品酒吃肉,其乐融融,父母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且将吃不完的羊肉送给干妈让其与家人共享。

        懂得感恩是母亲性格的最大特点。我小学毕业时,母亲给我准备好了几盒牡丹牌香烟,让我给老师每人送一盒。我觉得老师教我是他的职业,也得到了应有的报酬,不必如此,但母亲却不这么认为。她认为老师教我得到额外酬谢是理所当然,也体现了家长的心意和对老师的尊重。我初中毕业时父母依然如故。那时候农村人觉得牡丹牌香烟最高档,一般人是买不到的。母亲的妹妹是正宁县商业局副局长,她买这点紧俏商品还是比较容易的。

        1985年高考,我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录取。勤俭持家大半生的父母又毅然决定杀羊谢恩师,这是当地农民表达谢意的最高礼节。父母虽然平时节衣缩食,但表达谢意时,出手阔绰,毫不吝啬。他们今生因感谢别人,杀羊多达两次,以其它方式表示感恩更是不计其数。这年的杀羊谢师宴,父母重点结识了我的班主任魏老师,从此经常惦记,念念不忘,托我问候。

        技艺毫末,助人为乐。    

    母亲性格除了懂得感恩,还乐于助人。缺吃少穿的年代更是缺医少药的年代,如今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人对当年农村的医疗条件记忆犹新。全村一千多口人仅有一名赤脚医师背上药包搞医疗,条件极为简陋。然而时势造英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女强人,她学会了拔罐、刮痧等经络治疗医术,也掌握了一些民间偏方,她目不识丁,没有笔记,全靠脑子记忆。她为村邻排忧解难,经常用拔罐疗法治疗婴幼儿肺炎,效果神奇,妙手回春。当年的艰难生活及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婴幼儿成活率极低,中途夭折者比比皆是,母亲凭其自学成才的医术对社会的贡献不言而喻。她挽救的婴幼儿不计其数,使他们逢凶化吉,化险为夷。除了这些中医疗法外,她还用其从前辈那里学到的迷信疗法治病,如查找庄前屋后石头放置位置,用一碗水和筷子送病,为病人叫魂等。虽然是迷信办法,不一定管用,但使病人得到安慰,助其鼓起了战胜病魔的勇气。

       母亲也是村里小有名气的接生婆,缺医少药的年代里农村能有几个育龄妇女进医院分娩?母亲凭其自学成才的医术搞接生,不分亲疏,有求必应,风雨无阻,为生育夫妻排忧解难。她接生的小孩不计其数,如今四海打拼,事业有成。

        母亲助人为乐,更是热心肠之人。她手艺多,本领强,除了治病和接生,还喜欢当媒婆。在自由恋爱受限,包办婚姻为主的年代,她成全了不少婚姻。她期盼别人多子多福,早生贵子,日子蒸蒸日上,光景红红火火。看见别人子女年龄偏大,她急在心里,四处物色。她坚持做好事、善事,她坚信积德行善不会有错。她常说人生在世只要成全三次婚姻,死后见了阎王不必下诡。她又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这个信念促使她一生爱管闲事,热心媒妁,热心调和夫妻矛盾。她成全的婚姻大事好几桩,成婚夫妻如今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乐善好施,扶危济困。  母亲同情穷人,富有善心,扶危济困是她性格的另外一个特点。生产队时期,粮食奇缺,村民缺吃少穿,痛苦挣扎,艰难度日。我上小学二年级时,班里有几个同学旷课数日,最后方知是家里无粮可吃,只得出门讨饭,其它同学家里粮食也所剩无几。村里三天两头来乞丐,他们拖家带口,挨户乞讨,风餐露宿,食不果腹。母亲在粮食紧缺的艰难时期,对待乞丐出手大方,毫不吝啬。乞丐因自卑只得倚门讨要,母亲却坚持招呼其进入屋内,消除其自卑心理,首先将他们当人看。许多人打发乞丐仅给一块馍甚至半块,母亲却从不半块而是整块,甚至给一碗热饭。尤其在冬季,她不但招呼乞丐进门取暖,还让其吃上热饭。她让乞丐满意而归,甚至使他们激动得泪水盈眶。

        计划经济时期,物品奇缺,尤以工业品为最。由于国家工业落后,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国家的当务之急,交通极为落后,自行车寥寥无几,服装厂更是闻所未闻,人民解决穿衣问题仅仅是买到布料,这使缝纫机更成为紧俏商品。黄土高原上山大沟深,人民主要是居住在黄土塬面上,而河水在深沟里,千百年来人民生活用水极为困难,肩挑畜驮成为常态。至于磨面,更未曾听说过磨面机,全靠老祖宗留传下来的石磨子。由于父母吃苦耐劳,踏实能干,家境优越于他人,1961年父亲购买了解放后全村第一辆自行车;1965年父母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打成了解放后全村第一口人工水井;1968年父母买回了全村第一台缝纫机,加上原来就有的磨面效率极高的石磨子,单这四大件使家境在村里遥遥领先。在那个年代,有这几件家当是富裕的标志,如同现在有了宽敞别墅和高档轿车,肯定是富豪标配。陇东高原黄土绵绵,石头奇缺,运输落后,石磨子属于舶来品。据父亲晚年回忆:石磨子是他花费七十块银元才买到的。难怪父母晚年对石磨子、大水缸等笨重物品念念不忘,厚爱有加。父母治家有方,其它家用物品更是尽力添置,村民有求,慷慨相助。六七十年代,我家成了村民的供水站,磨面厂,应急站,更是服装加工厂。母亲凭其心灵手巧,很快学会了布料裁剪,服装加工。我的姐姐也跟上母亲学习,其布料裁剪,服装加工手艺非常娴熟,闻名遐迩。她们经常利用雨天为村民裁剪缝纫,制作服装,及至深更半夜,在昏黄的油灯下,窑洞里缝纫机总是砰砰作响。

        除了自行车、缝纫机、石磨子、水井等大宗家业外,大到木器家具、桌椅板凳、小到绸缎被子、印花床单、打气筒、茶具酒具等各种小物件,父母总是不遗余力,尽力添置,邻居借用,慷慨相助。村邻遇到红白喜事,母亲经常将上述物品借给他人,支撑体面,甚至用其促成婚姻。

        在日用商品紧缺的年代里,农村人即使攒够钱也难以买到紧俏商品,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是很正常的事,如今五十岁以上的人均记忆犹新,历历如在眼前。那时候不仅自行车、缝纫机难以购买,甚至火柴、食用碱也常常成为紧缺商品。母亲利用其妹任正宁县商业局副局长之便,我的大姐夫任乡镇供销社主任之便经常帮助村民、亲友购买自行车、缝纫机及其它紧俏商品。别人有难,她急人所急,想人所想,她把别人的困难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她是当年的活雷锋,活了大半生,好事做了一大堆,助人为乐,历历可陈。她用自己勤劳创造的优越家境和自己心灵手巧帮助别人,她经常感恩别人却从未期望别人感谢自己。

面对众多村邻求助,母亲毫不吝啬,乐此不疲,慷慨相帮。她教育我说:别人求咱们,不要嫌麻烦,这说明咱家人缘好,日子过得比别人强。如果咱们求别人,那就不好了,说明咱家落后了。这朴素的语言和简单道理却饱含处世哲学和人生哲理,母亲虽是普通农村妇女,微末如芥,其言行却折射出伟大的心灵!

        管教子女,高人一筹。   管教子女是每个家庭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一门学问。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与教育家无缘,但我觉得她是天生的教育家,其教育天赋与生倶来。农村人常说:鞭杆下面出孝子,但母亲却不以为然。她从不打骂子女,而是循循善诱,语言文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采取夸赞、鼓励等方法哺育子女长就成才。及至孙辈临世,她更是独当一面,手挈怀抱,浣缀以时,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滋养晚辈长就,令人难忘于没齿。记得我上高中阶级,每逢周末,她不主张我多干农活,她认为星期天多干农活,上学后前几天肯定体力不支,精力不济,影响学习是毫无疑问的。她从不认为娃娃能惯坏,用她那朴实无华的语言就是:娃娃年龄小,还没到懂事的年龄,年龄到了自然懂事。简单的语言却体现了她的教育理念,其方法利于子女成长,符合教育规律,懂得育人真谛。回忆当年,她的教育方法曾被左邻右舍所嘲笑,但她咬定青山,依然如故。随着社会进步,文明普及,她管教晚辈的方法越来越符合育人原则,这种教育方法在教育界被不断肯定并在发扬光大。

         注重礼节,传承文明。    

    不论何时,亲情关系必须维护,困难年代依然如此。父母那代人,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困难时期,亲情往来不可断绝。大集体年代,农民得到的劳动报酬主要是工分而不是货币。虽然货币本身无意义,但却充当一般等价物。那个年代,农村人除了粮食紧缺,工业品紧缺,还有货币紧缺,几乎到了以物易物的地步。农民走亲访友,很难有体面的礼品,于是馍馍文化应运而生,那就是带上馍馍作为礼品走亲访友,这种馍馍文化,体现真情,寄托厚意,维系亲情。我在部队工作时,老政委曾提及八百里秦川也是提上馍馍走亲访友,政委称为馍馍文化并与我探讨。馍馍文化虽然是困难年代的产物,但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礼尚往来,讲究礼节礼貌的优秀文化。

         1949年底,毛岸英回韶山探亲,临行前主席叮嘱儿子:空手进门,猪狗不理,要求走亲访友一定要带上礼品。父母那代人在困难年代有他们的人生智慧和礼节礼貌。母亲带上馍馍作为礼品走亲访友的礼节坚持了好多年,委托我拜访亲戚依然如此。她是讲礼貌,重礼节之人。她说:馍馍虽然不值多少钱,但一定要把人看起,不可空手进门。回忆母亲所处的困难年代,心里一阵酸楚,使我哽咽难语。

        拜年磕头,祭奠磕头,这是中国文化非常古老的传统礼节。在我成长过程中,母亲对这一礼节非常重视。每逢过年,母亲教育我向长辈甚至兄长行磕头礼以贺新年。她更强调以磕头焚香礼节祭奠逝者,她认为这是活着的人向逝者表示的送别礼。当年我幼小不懂事,觉得礼节繁琐可笑,被拜者并无实惠可得,后来逐渐醒悟:老祖宗是要通过此礼节教育后人懂得礼貌,懂得感恩,洞明事理,有所敬畏,从小传承文明,长大方可成人。

         母亲的人生经历,体现着优秀文化之神韵,承载着古老文明之美德,她是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传统美德的传承人。

         勤劳致富,不甘落后。    

    母亲除了懂得感恩、乐于助人等优点外,勤劳致富,不甘落后更是她的性格特点。她婚后相夫教子,琴瑟和鸣,相濡以沫,风雨同舟,是勤劳致富的典范。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农民阶级在那个年代,致富的意思就是解决温饱,实现丰衣足食难于上青天,更不可能给儿孙留下很多物质财富,但父母留下的精神财富令我铭刻在心。习总书记回忆陕北插队生活时说过:那个时候能让农民吃一顿肉,就是奋斗目标。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就是这样的,农民除了养活自己,每年还得向国家交大量公粮,还有交售生猪、鸡蛋及其它农产品等任务。而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手段则是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全靠人担畜驮,没有化肥、没有电力、没有机械,更谈不上自来水和运输车辆,架子车是代替牛车的最先进的运输工具。农民卖一只鸡蛋收入0.05元,交售一头肥猪收入仅仅是几十元钱。在这种生产力水平下,人民口粮极为紧缺,牲口饲料及养猪养鸡饲料更是不言而喻。

    穷不离猪,富不离书。这句话是父母留下的口头禅。为了提高全家生活水平,改善生存条件,父母凭其勤劳,坚持年年养猪。据母亲回忆,从1963年妯娌分家至1980年包产到户的十七年间,我家每年过年杀一头肥猪,从未间断,这还不算向国家交售的生猪。屈指算来,母亲在这十七年间,亲自喂养的肥猪累计在30头左右,除年猪被杀,其它的当然是低价交售给国家了。记得我上三年级那年,班主任老师称我为老财主儿子,原因是我家那年向国家交售了三头肥猪,得到大约200元收入。回想当年,母亲以其勤劳和毅力创造了奇迹!

         陇东山河壮丽,民风纯朴,过年杀猪是有讲究的,那就是杀猪当晚得请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来吃肉喝酒,农民称为尝菜。父母讲义气,朋友多,人缘好,尝菜时人气很旺,捧场者很多。母亲忙碌了一整天,在锅台上烟熏火燎,十分忙碌,自己的劳动成果请别人分享,她心情格外愉快。那时候的农村,过年能杀一头肥猪,当然是富裕人家。好多家庭是仅仅买几斤肉过年,甚至不超过十斤。杀肥猪的家庭大多数是卖一半,也有卖掉一大半的。在我的记忆里,父母杀的年猪是从来不卖猪肉的。处理办法是给几家重要亲戚送,吃不完的先挂在窑洞里留下以便儿女长年四季经常吃肉和用于招待客人。在那个年代,农民要保障儿女经常吃肉那是非常不容易的,而父母竟然做到了。区区小事足以显示父母当年的经济实力及对子女生活水平的重视。

    为了铭记母亲当年的辛苦及恩情,有必要提及当年农村如何养猪。在粮食紧缺的年代里,养猪饲料自然不足,农民养猪主要是靠树叶、苜蓿等野草为猪提供营养。那时候的学生娃娃放学后及节假日,下沟上山拣拾猪草是他们的必修课。经受了当年艰苦生活的磨砺,直至如今,我对拾掇猪草是行家里手,哪类野草适合喂猪,我成竹在胸,如数家珍。至于野草拣拾回家,如何喂养,自然是母亲的活儿,她的家务活大约在同龄妇女的两倍以上,足见她当年的辛苦和勤奋程度。

        当然,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父母当年持家有丰盈之道,擘画著洞明之理,克难以开阔之胸怀。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凭其勤劳的双手为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也为子女创造了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

        厨艺精湛,耐力非凡。    

    母亲心灵手巧,除了缝制服装外,厨艺也不逊于人,甚至很有名气。早在1958年全村大灶时,她烹饪主厨,五谷杂粮,巧烹细调,蒸煮切擀,样样绝活。六七十年代,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及以后的各类运动中,公社领导及各类运动工作组常驻农村,因母亲厨艺小有名气,各类工作组餐饮定点我家。为此,母亲将最宽敞的窑洞裱糊一新,使人感到温馨舒适。物品无尘垢之集,厨艺有至善至臻。她厨艺高超,色味倶佳,得到各级领导夸赞甚至啧啧称奇!

     当年农村贫穷,无山珍海味,虽然饭菜普通,但是经过母亲巧烹细调,色香味确实不凡,我至今回味无穷。母亲长年烟熏火燎,风箱木柄被她手指磨出了几个窝痕,至今犹在。那时候的做饭条件和如今大相径庭,不通电的年代,无煤炭、无鼓风机、无换气扇、更无天然气可言,柴禾及庄稼秸秆作为燃料,粮食变成面粉全利用石磨子加工,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为那么多包村领导做饭,母亲的毅力和苦力令村民叹服!

     母亲百忙之中劬劳有加,烟熏火燎,辛苦赚来的利润就是粮食,这使我家在极为困难的年代里,粮食年年有余,全家度过饥荒年代,母亲功不可没。我小时候能吃上可口的饭菜,餐饮条件总是优越于同村同龄人。养育之恩,铭刻在心,饮水思源,感慨万千!

           善待生灵,一心为公。    

     六七十年代,农村几乎没有机械,一望无际的耕地全靠畜力耕种打碾,牲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相当于现在的农业机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记得大约1973年,为了挽救五头骨痩如柴的牲畜,生产队长狄长生对父母勤劳踏实且善待生灵的性别特点了如指掌,他硬要把这五头牲畜的饲养任务交给母亲。起初母亲感到怯场,不肯答应,后来凭其勤奋和刚强以及永不服输的性格毅然受命。从此她白天割草,晚上铡草,深夜拌草,精心饲养,凭其勤劳和善心,把五头原本骨瘦如柴的牲畜养得膘肥体壮,投入到了耕种打碾的生产第一线,为全村的农业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她多次被评为模范饲养员并受到表彰奖励。她勤劳善良,踏实能干,从此多年担任饲养员,直到生产队解散为止。她把我得到的三好学生奖状和自己的奖状贴在窑洞里,格外珍惜,视汗水如粪土,视荣誉贵似金!       

     父母均出生于1931年,1949年解放时年方二十。19491979年这三十年间,正是以人民公社和生产队为主要特征的大集体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大干快上,农业反哺工业,国家实行全民所有制,以工农业剪刀差为代价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时期正值父母的青壮年时期,他们的劳动报酬就是劳动手册上用钢笔记载的工分,这些工分最终能得到什么?只有天知道!他们无工资可领,无级别可晋,更无机会可遇。父母终生未曾领一分钱工资,照样维持了家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照样维持了和亲友交往中的各种费用支出;照样赡养老人,抚养子女,这其中的艰辛使我这个有工资收入的人无法想象!

     和父母年龄差距不大的那几代中国农民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资料极端简陋的条件下,硬是凭人力、畜力担挑畜驮,年年为国家交公粮,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他们除了维持自己生计外,还在为子孙后代着想。七十年代的农业学大寨运动热火朝天,父辈春、夏、秋三季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寒冬腊月身着单薄棉衣,皮肤皲裂,挥舞铁锹,起早贪黑,战天斗地,迎着凛冽的寒风,兴修梯田,战斗在红旗招展的农业学大寨工地上。他们的辛苦为子孙后代修好了旱涝保收的良田,也为国家积累了雄厚的国有资产。这些国有资产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步流失甚至被改革精英们瓜分殆尽。

         19491979这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在艰难曲折中探索前进,中国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借前车之鉴,痛定思痛,按经济规律办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农民劳动有报酬,经营能自主,经济建设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机。经济学家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近几年不断有学者提及计划经济时期农民阶级对国家的巨大贡献。当年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被父母那一代农民碰了个正着,而那一代农民正在陆续逝去。每当得到那一代老人辞世的讣告,我总想虔诚地为其焚香点纸,挥泪送别!想起那一代农民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臧克家1932年写的一首诗:

总得让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短短三十年在中国漫长历史上不值一提,在历史长河里溅不起一朵浪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忘记过去等于背叛,回忆是一种痛苦,但我却情不自禁!遥想父母当年,如今触碰他们用过的家什,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享受现代文明的我常常陷入沉思。追忆过去,书写历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母亲在大集体年代里的三十年人生经历不属于她个人,它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民人生经历的写照,更是那个时期中国农村的缩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历经困难,倍受艰辛的那代中国农民和如今年轻人一样,照样有对富裕生活的憧憬,照样有对美好日子的追求。向往富裕生活是人的本能,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期盼。

            1980年农村实行土地承包经营,生产队组织被毅然解散。全家分到的仅仅是六亩薄地,生产工具无几,牲畜也是好几户人家共分一头。黄土地里寻梦长达三十年的父母依然一贫如洗。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失去对土地自主经营权长达三十年的父母面对农村改革喜出望外,几亩薄地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了他们勤劳致富的积极性。父母兴奋不已,日夜筹划,决心从零开始,毅然去信用社办理贷款手续,背上干粮先后远走陕西白水县买回来二十多只绵羊,去宝鸡虢镇买回了一头年轻骡子,牲畜及劳动工具基本齐全,准备在责任田里大干一番。然而规律难违,五十多岁的父母不久年近花甲,两鬓如霜,体力不支,责任田里的致富梦想化为泡影,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迅速兴起使那一代农民只能望富兴叹,偃旗息鼓!

      生产工具几乎全靠贷款购置,种地收入不足利息支出,父母反复折腾,顽强奋斗,依然得不偿失。八十年代初期,两鬓如霜的父母已经资不抵债,临近破产,他们依然在黄土地里挣扎,我在附近中学挑灯夜战,寒窗苦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危难时刻,在紧要关头,1985年高考,我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录取,父母虽然身处困境,但看你了黎明前的曙光,重新扬起了追求美好生活的风帆!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四年之后我学有所成,任解放军总后勤部西北物资局财务助理,婚配宁县一中教师,夫妻双双月薪合计不过300元,用这微薄收入尽快为父母盖房,使老人搬出窑洞,生活省时省力,出入平坦。

 1999年我已转业供职工银银行庆阳分行,妻子调入庆阳市第二中学,当年买了两套房子,恭请父母进城养老,结束了全家三地分居,实现了家庭团圆,我与父母朝夕相处,使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父母历经困难,倍受艰辛,人生坎坷,命途多舛。这对曾节衣缩食,曾披星戴月,曾饱经风霜,曾含辛茹苦的患难夫妻终于结束了在黄土地里拼命挣扎的人生经历,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明媚春天,他们是大集体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功臣。2002年末我筹资18万元在城区买了两层楼独院,父母临终前的十多年住进了宽敞的别墅,儿子孝敬,儿媳贤惠,孙女聪颖,孙子好学,老人家儿孙满堂,颐养天年,父母心里格外高兴。

         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母始终保持农民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热情好客,关心别人,本色不改,作风如故。母亲饭后茶余始终关注风调雨顺,关注农业丰收,惦记乡下亲友,喜爱农民阶层。她得知乡下亲友进城办事必然叮嘱我将其接回家里,母亲对其嘘寒问暖,关心备至,彻夜长聊,回忆过去情谊,畅谈现在生活并亲自下厨为其做饭。她和土地的感情,她和乡下亲友的感情早已深入骨髓,浓于血液。

          二老健在,家庭有宝。   

     父母进城养老期间,虽然满头白发,但时时处处发挥余热,一言一行指导着我的人生之路。

母亲虽是古稀之年,但她一生忙碌,从不脱离劳动,勤俭持家使她锻炼出了坚强的体魄。临近耄耋之年依然身板硬朗,耳聪目明,从无头痛脑热,两层楼里她上下穿梭,拖地搞卫生直到为八口之人的大家庭做饭,都是她一人担当。除此之外,还在院子里养鸡种菜。至于浣缀以时,潜移黙化,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滋养孙辈,她更是独当一面,夙兴夜寐,耐力非凡。她的工作量超过了正值年富力强的儿子,使我觉得汗颜,自愧不如。自己当年金榜题名,春风得意,没想到不惑之年的我,享受幸福,取得成绩依然全靠生我养我的母亲。她年过古稀,余热如此,常常使我思绪万千,肃然起敬!

          俗话又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九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非常严厉,父母拒不支持我接受,老人治家坚持以人为本,其它次之。尤其是母亲鼓励我超生违育,顶风冒险。我知道多子多福的思想在她脑海里扎了深根,她是不会动摇观念的。父母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希望自己儿孙满堂。为此我尽力满足父母心愿,权当超生是孝敬父母,最终满足了老人愿望。这一时期母亲曾预言: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很严,但不会持续很久。饱读书本的我自以为了解国情,当然不相信母亲的预言,然而母亲却言中了。在她辞世的第二年,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放开了二胎,不久又放开了三胎,据说如今不少地方已经鼓励甚至奖励生育。目不识丁的母亲竟然料事如神,对于她的高瞻远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回忆当年,我刚买了两套房子,月薪尚未过千,经济拮据,又因超生违育被处罚两万,正处于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迎头风的困境,母亲得知我因超生被罚,起初她好象是自己闯了大祸,惴惴不安,紧接着她要我拨打亲戚电话,她要开口亲自替我排忧解难。我安慰她:你不是说男人能顶天立地吗?我自己有能力解决。母亲接着鼓励我:人是最主要的,有人就会啥都有,没钱了借钱用,以后再慢慢挣么。

          疼爱儿子是天下母亲的本能!每当我遇困境,母亲总想挺身而出为我分担忧愁。她不但象一块沃土,孕育了我幼小的生命,更如一把雨伞,要为我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

经济学老师说: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母亲却言简意赅,她常说:钱是人身上一层垢痂,出力流汗能挣到,自己没有别人有。意思是劳动可以创造财富,金钱可以周转使用。这就是母亲的金钱观。每逢困难,只要母亲在场,她总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总有战胜困难的办法和信心,使我感到正气浓浓,能量满满。母亲弱小的身躯里似乎有钢铁般的脊梁骨,使我浑身是胆,有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力量。这正是母亲留给我巨大的精神财富!

     孟子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刘备曾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母亲未曾上学读书,她不知道这些名言,但在她的言行中得到了体现并终生身体力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很放心地让母亲替我教育了子女,她的孙辈皆勤奋好学,正直为人,踏实处事,考入名校,求学四海,渊知博识,学业有成。

           据教育家讲:母亲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也曾记得毛主席的文章里号召知识分子要向农民学习,别看他们脚上沾着牛粪。主席的原句我记不清楚了,但意思不会记错。       我起初不解,觉得母亲没文化,是农民。直到不惑之年我才明白伟人不愧是伟人,言之极其有理。我从小学到大学,老师上百人,母亲数第一。目不识丁,脚上沾过牛粪的农村妇女照样是园丁,是铸就晚辈灵魂的工程师。母亲成了我铭刻在心的老师,更是我崇拜的精神偶像。她把家庭经营成了优秀文化传习所,她是传统美德的传承人。大学毕业,月薪数千的妻子虽然是应试教育的名师,但目不识丁的母亲照样是素质教育的高手。我曾远赴武汉求学,如今方知名师曾在我身边,母亲是我真正的老师,她是一座博大的图书馆,有我读不完的好书,更有值得我遵循且传给晚辈的名言警句。如果把母亲的精神世界比喻为大海,而我学到的那点书本知识仅仅是沧海一粟。她品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也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母亲高大如山,而我微末如芥。她留下的精神营养始终滋养着我内心世界,纯洁着我的灵魂深处。受母亲言传身教,我今生不追逐名利,只求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

     母亲不但在生儿育女方面指导着我,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热爱劳动、与人为善等诸多方面始终是我的良师,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慈母不幸离人世,家有疑难我问谁?    年过八十的母亲满头白发,继续料理家务,明显体力不支,精力不济。为了让他临终前得到休憩,全家决定让她离开灶台,不再继续料理家务。然而勤奋早已成为良好习惯的母亲极不适应,整天急得团团转甚至还念念有词:难道我就这么闲着只吃饭吗?

不久,在她八十一岁那年,因心力衰竭住进医院,出院后又反复多次。

           规律难违,自古谁能千年寿?勤风永继,子孙敬仰一世功。2013年春季,83岁高龄的母亲又一次住进医院,她躺在手推车上满头银发,时时呕吐,似乎成了医院里年龄最大的病号。我和大姐用手推车推着她楼上楼下做了各种检查,医师也手足无措查不出病因。陇东有人逝后不能进家门的风俗,万般无奈,只得出院回家。

          回家后我不死心,请我的医师朋友庆阳师范校医董喜民先生按照人民医院医师的处方继续输液,盼望母亲战胜病魔,奇迹出现。董先生冒着寒风,踏着积雪,准时准点,多次往返,其医术高超,尤其是在母亲干瘪的手背上扎针寻找血管令我佩服至今,然回天无力,2013年农历2月初三日凌晨时分,液体停止了点滴。

          母亲待我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她辞世后我按照陇东丧葬风俗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她临终及葬礼过程值得我铭刻在心的有三点:

1、母亲病倒直到逝世,从未掉过一滴泪。她坚强一生,笑谈生死,把生老病死当作自然规律。唯一牵挂的是她的小孙子性格刚烈,桀骜不驯,担心与他人发生矛盾。

2、母亲迷信一生,她认为人活着多做好事,死后天要下雨,苍天落泪。这一点苍天显灵了,在隆重祭奠的那天,干旱缺雨的季节,西峰城区和老家墓地上春雨淅沥,持续半个时辰。

3、陇东丧葬文化有领羊风俗。那就是入殓前在逝者遗体旁拉来一只羯羊,主持人和孝子说出逝者的牵挂并向逝者表示解决其牵挂的办法和决心,让逝者尽管放心,含笑九泉。母亲非常迷信,健在时对这一点坚信不疑,她认为阳间的交通工具是骏马,而阴间的交通工具是绵羊。在逝者遗体旁让其领取一只羊,逝者在阴间就有了交通工具。她还认为如果逝者活着积德行善,今生无愧,无牵无挂,领羊非常顺利,不会为难子孙,逝者灵魂会使绵羊浑身发抖,向子女示意已经领取。母亲生前笑谈身后事,曾充满自信地 预言她逝后领羊将非常潇洒顺畅,这一点也应验了。为此我为她买了一只又肥又大的绵羊,她的领羊仪式占用时间大约二分钟。

     根据母亲生前的人品,我预计这只绵羊也如同母亲生前在老家购置的自行车、缝纫机、水井等家什一样,母亲肯定会将这只绵羊作为交通工具且与亲邻分享。

           如果说生命不灭,祭奠和安葬仅仅是生命向灵魂的转化过程,那么母亲生命的转化过程惊天地,泣鬼神!她魂游长空,风云雄壮;身归大地,草木生香!

     母亲溘然长逝,永眠地下,仰望遗像,我泪水盈眶,热泪沾襟。浮想联翩,作拙诗二首:

        其一

回想当年岁月难,

黄土窑里安家园。

枯草树叶御风寒。

花椒核桃换零钱。

别墅宽敞庆团圆,

子孙孝敬享甘甜。

厚德载物度人生,

慈母无愧笑九泉!

       其二

慈母一生多苦辛,

惠亲教子众传名。

贤能兼备留风范,

良绩并优启后人。

温和邻里献真情,

恭敬高堂奉孝心。

淑德嘉风留后世,

慎言善事伴儿行!

         母亲今生土窑洞里安家,黄土地里寻梦,她安葬于老家龙湾村,这是她梦绕魂牵的故里,是她曾挥汗如雨的土地,是她辛勤耕耘过无数次的土地,也是她足迹重叠过千万次的土地。墓地前面如今松柏苍翠,挺拔向上,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象征着父母今生的精神风貌!

         按照陇东丧葬文化,老人逝世三周年必须有祭奠仪式。2016年农历2月初三日,是慈母辞世三周年纪念日。我提前半年准备,预定了厚度26公分,宽度一米,长度2.8米的洛阳石为父母勒碑,碑文1200余字,由海军装备部马祥明大校审阅,由庆阳市著名书法家萧社儒书写。现将母亲碑文摘要如下:

          降于兵燹而谙习女宗,长于涂炭竟娴闺教,年届十五于归萧室,六十七载相夫教子。纵半生以窑洞栖身,油灯照明,风箱鼓风,柴禾炊爨,石磨齑粉,纺车织布,亦能任劳任怨,惯常处顺。虽自幼缠足,行有不便,然操持家务,井井有条,管教子女,循循善诱,主内主外,劬劳有加,为事干练,细大不捐未尝稍有忽焉。调和矛盾,寒冰融化,为人处事,天衣无缝,手脚所至,皆有条理,待人接物,六亲称道,尤以针黹烹饪为工称闻遐迩。大跃进时,全村大灶,烹饪主厨,五谷杂粮,巧烹细调。大集体年代,裁剪缝纫,技艺娴熟,服务村民,闻于乡里。文革后期,包村领导餐饮定点,蒸煮切擀,样样绝活。慈母今生,聪慧贤良,奉敬高堂,和于妯娌,睦于邻族。头脑缜密,记忆非凡,洁净之风,传遍邻里,径庭无尘垢之集,生活有至善之臻。高风美名,首推博爱,物品接济,亲邻难忘。小恶不为,大爱无疆,远侄近子,恩爱有加。缺医少药,土法接生,挽临盆之危于旦夕;偏方艾灸,风雨无阻,回幼婴浅命于再春。博爱济众,历历可陈。生儿育女,固乃不易,供养学生,更为艰辛! 以和风细雨滋养晚辈长就,二世泽被,难忘于没齿。

     慈母今生,积德行善,率先垂范,平凡人生,彰显伟大!身体虽隳,灵则万古!懿德雅风,青山永志;良操美名,绿水长吟!夫天道有常,本固必木秀,源浚则流远。慈母秉承优良,兰桂腾芳,所育三女,择良而适,绵绵瓜瓞,及域广泛,政商医教,各有所能。养育一子,品学兼优,学业有成,曾理财军队后勤,现供职工商银行,婚配良平淑女,毕业福建师大,任教庆阳二中。孙辈均金榜题名,求学四海,长孙女深造三亚学院,理财海军后勤;次孙女就读湖南大学,从业厦门银行;长孙求学湖南师大,主攻戏剧文学;次孙远赴海南大学,钻研电子科技。晚辈深受熏陶,秉承家风,踏实求学,正直为人。后嗣清荣,门第生辉,此厚德之载物也!适逢禫祀祭辰,子女报恩,勒碑永志,儿撰此文,盖述功德,以旌所为。

     吾母人生,可钦可点,功德如山,日月可鉴!懿德坤范,吾母铸就;优秀家风,晚辈承继!高原莽莽,河水泱泱,千秋母仪,山高水长!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每逢清明和农历十月一日,我扫墓祭奠父母。在此,借用宁县诗人高自刚诗作《又是清明》作为此文结尾吧!


 原野上鲜花缤纷,

母亲的坟头上,

松柏翠绿 芳草茵茵。

金黄的油菜花,

在向母亲致敬。

 

那年春天,

狂风吹折了大树,

花朵藏匿了笑容,

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

母亲走向了永恒!

肝肠寸断的痛苦,

撕碎了我的心!

 

母亲的爱是那么神圣,

土窑洞曾留给我太多的温馨。

冬夜里母亲为我压好被角,

怕我受一丝寒冷。

夏夜里将蒿香放在我的头顶,

为我驱赶蚊虫。

受人欺负了,

母亲把我搂在怀中,

安慰我:

小时候能忍,

大了才能成人。

 

又是清明,

我跪在母亲的坟前,

心如刀割一般的疼痛。

我的儿女已渐渐长大,

我才更知道做父母的艰辛,

才懂得了,

母亲的爱,

胜过人间的一切爱和情。

母亲的胸怀

是多么的博大和宽宏!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里,

母亲受了多少饥饿和贫穷。

 

母亲是一块土地,

孕育了我的生命。

母亲是一把雨伞,

给我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

母亲是一盏明亮的灯

黑夜里让我找到回家的门。

母亲是一位老师,

教我学会怎样做人。

 

又是清明

母亲虽已离去,

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快乐时

我坐到母亲的坟前,

把快乐和母亲一起分享。

悲伤时

我躺在母亲的坟前,

让她把我心头的创伤抚平

远行时

我来到母亲的坟前

想听听母亲的叮咛

归来时

我来到母亲的坟前

让她给我拂去征程的灰尘。

 

又是清明

我深深思念

我的母亲!

        

      肖印儒  沐手敬撰

      2022.11.15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21126172952.jpg

肖印儒,男,汉族,生于1965年,本科学历,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曾在解放军总后西北物资局计划财务处任财务助理。转业后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庆阳分行,酷爱文史、书法、写作。代表作品有《庆阳赋》《西北颂》《庆阳好》《庆阳唢呐艺术》等,新作歌曲《我的家乡在庆阳》《欢聚宁县》歌词、《水调歌头·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等。现为湖南省毛体书法研究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庆阳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庆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因任《毛泽东传奇》编委会委员及写作《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纪念作品三篇,被韶山村委会邀请参加纪念活动。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交流学习,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未经证实,并非商业用途,也并非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请勿对号入座。部分数据、内容及图片或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因未能找到并标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出现侵权行为,或者还有其它疑问,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谢谢!

网站二维码图片.jpg

        业务合作:

       1,各类各行业整体策划宣传营销实施;2,电视、报纸、大型户外广告、vi设计制作发布;3,IP、城市、地标、景点、文博、虚拟人等数字化最新技术代理落地实施;4,网红之家联合打卡;5,新媒体代运营;6,会议会展及外文翻译;7,宣传片、纪录片视频拍摄制作;8,文博网旗下电商平台【丝路大商】金融、消费扶贫、乡村振兴,产品产业销售一体化;9,电商培训

       合作热线:17789621191(资料接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