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旅资讯 > 平凉

平凉庄浪高抬

发布时间:2024-02-18 21:30:50分享: 编辑:方菲

一进入腊月,乡村的年味一天比一天浓了。

和往年一样,平凉市庄浪县100多名高抬制作传承人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又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指导民间艺人制作高抬,为即将到来的正月十二高抬展演作准备。

庄浪高抬

庄浪高抬源于先秦时期的傩戏。起初,先民在神庙,装扮成各路神仙,跟随乐声,进行表演。随着时间的推移,傩戏已不再是单一的祭祀方式,而是被人们搬出神庙,与公众见面,开始融入百姓的文化生活。因围观者甚多,遮挡视线,影响观赏,人们尝试着把其抬起表演,就出现了高抬。据《庄浪志略·风俗》载:“立春之先日,迎土牛、扮戏彩,以导芒神,士女竟观。”

每逢正月十二,庄浪民间举办规模盛大的庙会,来纪念修筑水洛城的宋代刘沪将军。当天,四面八方的人拥到县城,观看高抬表演。城乡一百多架高高抬,天不亮就到城郊排队,等候演出。上午十时,城内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一片欢腾,高抬按照固定路线,缓缓行进。近观,彩带飞舞,刀剑交加;远望,色彩斑斓,长龙蠕动。展演活动,让庄浪县城成了欢乐的海洋和展示文化成果的地方。夕阳西下时,人们簇拥着高抬,恋恋不舍地离开。

一架高抬由两部分组成,前面锣鼓开路,高抬紧随其后。

锣鼓是高抬的灵魂,锣鼓队一般由10多名年轻力壮的后生组成,他们甩开膀子,用力敲打着《十样紧》的曲名,铙钹声节奏急促,鼓声密如雨点,让人血脉偾张。

高抬需要人抬。20多人抬着高抬,跟在锣鼓队后面。经过精心装扮的角色,巧妙地着附在铁芯子上,飘飘然凌空展现,惟妙惟肖,大有从天而降之势,有的如“飞燕凌空”,有的似“天女散花”,有的像“白鹤亮翅”,其妙、其高、其险,让围观的人惊叹不已。

行进中,高抬遇到电线树木等障碍物时,其旁有两人用高杆彩条制作而成的架拐,为高抬开路护驾。沿途,有热情的观众鸣炮挂红,表达谢意。

庄浪高抬 何鹏

高抬制作精细,结构复杂,堪称一门集戏剧和力学、建筑、花卉制作、装饰等工艺为一体的立体造型艺术。人们根据故事情节所需,用木椽扎绑,或用钢筋、钢管焊接成各种造型的骨架,然后,取一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中的情节,装扮人物,再用彩条、绸布扎造山水、花木、禽兽或器物,乔装掩饰,伪装铁柱,使整个造型不漏破绽。装扮内容大多为《三打白骨精》《花园卖水》《哪吒闹海》《劈山救母》《嫦娥奔月》《天官赐福》等。高抬装扮,服装要崭新合体,色彩要鲜艳强烈,人物化妆要干净俊美,扎绑要周正平稳。装扮的人物悬在空中,或挥动衣袖,或手执道具,虽然不是舞台表演,却有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给观众无边的想象。

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庄浪高抬的表演形式经历了由人抬、架子车拉、机动车辆载几个阶段,规模由小到大,内容不断丰富,制作更加奇巧。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内容也有了创新,增加了乡村振兴、科教兴国、高效农业等主题,融生活与艺术于一体,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成为陇原文化艺苑里的瑰宝。

为了使高抬艺术发扬光大,庄浪加大了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的保护力度,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制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确定高抬艺术传承人,为其发放津贴,培训乡村艺人,并把农历正月十二定为“庄浪艺术节”,每年开展高抬展演、评奖活动,让其更好地得以传承和保护,成为一种文化产业。文化部门也精心制作模型,把它放进博物馆,让来者参观欣赏。

庄浪高抬以独特的创造魅力,代表了庄浪民间艺术的最高成就。2008年,庄浪高抬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文/张科 苏志刚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号.png

       本网业务合作:

       1,各类各行业整体策划宣传营销实施;2,电视、报纸、大型户外广告、vi设计制作发布;3,IP、城市、地标、景点、文博、虚拟人等数字化最新技术代理落地实施;4,网红之家联合打卡;5,新媒体代运营;6,会议会展及外文翻译;7,宣传片、纪录片视频拍摄制作;8,电商培训

       合作热线:17789621191(资料接收微信号)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交流学习,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未经证实,并非商业用途,也并非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请勿对号入座。部分数据、内容及图片或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号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