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任林举长篇报告文学《躬身》之感悟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2-03-21 20:46:22分享: 编辑:芬达

赏析任林举长篇报告文学《躬身》之感悟与思考

甘天枝

躬:弯下;身:亲身,亲自。躬身:俯屈身体,以示恭敬。躬身两个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承载着一种初心使命和担当。作者走在繁星满天的大路上,躬身走进甘南草原,表现出他的虚若怀谷和坚定信念,表达了他对甘南人民身处高寒,身体力行缺氧不缺精神美德的盛赞在青年时,本人就落脚甘南了,是一个外乡来的当地人,懂得这里的艰辛与况味,对甘南有深深的情结,更喜欢异乡人对甘南发展历程的美誉。任林举没有在甘南长期生活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乡人,但他却极具慧眼的把住了高原三河一江的血管里流淌和奔腾的血脉-----即环境革命与绝地冲锋的最佳时机,完成了一次躬身长行的欲火重生,令人肃然起敬,随之自己也有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从全域无垃圾的扫帚上找到了契合点

任林举长篇报告文学《躬身》共八章,约二十来万字,可算是一部报告文学中的战斗机。一年多来,甘南文化文学圈内外给予了大量的转载转发、评论和推介,受到广大读者的热捧。通读了这部作品,我最强烈地感受是,他能准确地把握时代主题,坚守人民立场,传达高原精神,厚置了甘南人文底蕴,许多地方还跳出了大而无当的叙事语境,适度凸显了原汁原味,先声夺人,颠覆期待,无愧于甘南当代一部很接地气和具有理论加实践、聚焦与呈现的佳作。甘南,在他的眼里,并不完全是诗和远方,它是这个时代守正创新的底片,是高寒历练斗志的战场。当甘南州委下定决心,要打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环境战役时,一夜之间,每个机关干部、市民、农牧民纷纷出动,捡垃圾扫街道的身影如同繁星满天,遍布了4.5万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一个地方党委政府,把人间最基本的垃圾清除提上一个政府治理高度,一个文化认知高度,既决战,还要决胜。呜呼,这是一场什么战役?是一种什么力量?能让他们动员规模如此巨大的人员,进行得如此轰轰烈烈,又如此奇特和辣味。当然,也有人想不通,人家都在搞发展,搞经济,搞帮扶,我们却人人都在拾垃圾,扫大街。干部拿着抹布擦栏杆,群众拿着拖把拖广场,农牧民四季提着袋子捡垃圾……然而,实践证明,这场环境革命是甘南州党委政府远见卓识的决策制高点,是一条充满希望、开创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之举,是甘南扶贫攻坚奔小康之需。这场战役的胜利也告诉人们,垃圾战役,已捡出了甘南的笑脸,捡回了甘南的自尊,捡起了甘南的本色,捡出了甘南的未来。任林举在描写甘南垃圾战役在推动环境革命的同时,把全州各县市的民俗、历史、宗教等文化给予了梳理和诠释,富有哲理地完善了甘南精神的文化内涵,给甘南人以他山之玉般的自信和底气,这个自信就是文化自信,这个底气就是再造和开拓的底气,它丰富了文学界一个文本般的范例,成为对甘南客观真实的历史传记之笔。他在第八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既简单又厚重:一张迭部县地图摆在杨海强的面前,他的记忆和情感便如流水,如春风,随着他的目光在那片熟悉的土地上流动起来。这是他的生身热土,也是他刚刚告别的故乡。当他的目光停留在扎尕那的时候,有一道岁月的闸门在他的内心轰然开启。这是一个特殊的原点,从这里开始,似乎很多个人的记忆或很多段历史都可以从这里展开起伏跌宕的追述。一件平凡的故事,会因文字的艺术感染力,往往能给人以亲临现场的快感、美感和冲动。《躬身》的语言精美,能让人的目光和个性化感悟达到一种质的升华。他写道:百年之前,曾有一个美国植物学者约瑟夫·洛克,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人、摄影家以及美国农业部和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考察员的身份来到了甘南。这个外国人,在甘南停留很久。他自己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1925年春天,站在四川边境,我面临着两条路:直接去青海,或转道去甘南。”鬼使神差地,他最终选择了后者。在这里,任林举采取了由近及远的影视镜头推进方式,增加了视觉效果,把自己对不同文化的认识认同,一笔提到了山顶,一句推到了百年。于是,我联想到了一位叫宋佳武的学者在《中国发展需要克服“文化陷阱》”的文章中的一段话:国家发展,可能会面临许多陷阱,如“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而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最深陷阱是“文化陷阱”。对这个观点,我不能完全认同。我觉得,中国最大最深的陷阱不应是文化。中国文化不是陷阱问题,是篱笆的问题,打破各种篱笆,就是远方。任林举的《躬身》也是一部扫除篱笆的开河之作,是站在青藏高原的半坡,躬身俯视青藏文化,找到共识,然后一路高歌。文化认知是当今社会管理的根本,所谓剔除篱笆,就是要对一个地方、一种文化培育正确的认知,缺少共同认知,就会不自觉地圈起一道道篱笆,影响文化推进进程

从小康社会建设的路上找到了飞升天堂的云朵

中国小康社会如期全面建成,使770个贫困县摘帽退出,1亿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这是一座伟大的丰碑。任林举受中国作协办公厅选派,深入甘南州县市、乡镇、广大农牧村多次采访调研,正是奔着这个巨大精神财富的引力而来,他采集了甘南大量的现实素材,这些素材犹如一片片云朵,带他领略了甘南小康社会建设的独特魅力。这既是幸运,也是责任,他没有辜负重托,尽到了这个责任。并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躬身——缘起于甘南的“环境革命”与人文传奇》(该书2021年9月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在第七章里,他走进了亚洲最美的牧场之一玛曲,那个甘南草原最早走出贫困的县城,一个语言不通的牧人帐篷,当端起奶茶和糌粑的时候,他倾听到了牧人实现脱贫后的另一种心声:外面的世界大,外面的世界也更加美好,不去见识见识那不是枉来世上一遭嘛!不要往更远的地方说,就说自己眼前,这几年随着李恰如牧场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虽然还没有变成旅游点,但每年都有很多外地游客来这里看风景,看洮河源头,看甘、青两省交界,看两条河流的汇合,也看保留最完好的传统牧场…… 每有外地人来,一家人就像见到了外国人一样连比画带说单词,还是无法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那心情尴尬而郁闷。说不准哪天,这洮河源头也变成著名的旅游景区了,念书的孩子就不会像他们一样无法和外界交流了。《躬身》以严肃的理性思考,尽情地展示了牧人的憧憬,也完美了他的中国梦。他对群众的愿望,刻骨铭心。是啊,农牧村脱贫走进小康了,人却走不出去,群众急得个个十指抠土哩。他明白了,甘南的小康,不仅仅是解决群众生活的出路问题,更需要扶智。实质上,作者也是在呼唤:进入小康,万里长征才走出了第一步,我们还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紧扣共同体意识这个主题,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一起向未来:他拿一亩黄芪做实验,比较了一下效果。如果用化肥,需要100斤,价格为 190元;如果用有机肥则需要400斤,价格为300元。由于有机种植的黄芪价格高,每亩总收入就比化肥种植的高出1100元左右,净利润则高出950元左右。孰优孰劣,这个账不仅谢卓玛会算,只要尝试过的人都会算。一旦有机肥被大家认 识和接受后,市场会在很短时间就产生放大效应。能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与民生相关的迫切现实问题上,他无疑是一位务实和有自觉意识的作家。要念好甘南这部大经,就得把一腔真诚的热血和深情根植于这块黑色的沃土之中,让它成为云,成为水,成为树,成为山,成为一条路,成为脚踏实地的汗水。第三章中,他说:如果把拔河这漫长的 23 年时光连成一条虚拟的绳,则这条绷得很紧的绳索,另一端一定连着另外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呢?因为绳子的这一端已经清清楚楚地显明是“文化润心,文学助力,扶志扶智”,那么绳子的另一端就一定是和这些意旨相反的事物。文学思想是一种能量,语言是有振憾力的。身在甘南,才能体会到一种豪迈的时空长河在盈盈流淌,甘南给了他以丰满的灵感。尽管他很少刻意描写甘南的迤逦风光,读者却能从中看到绿水青山,没有刻画甘南的山山水水,读者却能看到甘南的金山银山,感受到甘南实在之美,粗犷之美,博大之美,奋斗之美,干净之的美。《躬身》对甘南文化的认知和甘南人对《躬身》中所表达的文化情感是有共识的,也让读者从“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着力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构想上,看清甘南所处的历史方位,在彰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突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和国家所需、甘南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的有机统一,是目标任务、价值追求、方法路径、使命重托的高度契合。看到了脱贫后的甘南美好前景,看到了甘南振兴的美丽明天。

从坚定的信仰里感知甘南蕴藏的精神魂宝

报告文学《躬身》贴近现场,贴近人物,贴近文化,贴近灵魂,是以回应时代精神为原点的。第六章有这样的细节:从整个产业链上看,头沟坝村的苗圃只是舟曲生态循环经济中的一环;从整个长江流域看,他们为了让长江的源流更清澈,在上游重要支流顺应自然之道进行了艰难的取舍,所做之事也会成为中国生态发展史上的一个闪光点。10年间全县累计植树造林22.15 万亩,义务植树 224 万株,使全县的森林覆盖率恢复到 31.77%的水平。任林举以其精致而不繁缛的语句,重点列出了曾遭受过重大泥石流破坏而让世界震惊的舟曲县改造大自然的一组数据,共鸣了读者的心灵,成为一段趋于精美的文学雕塑。甘南人,为什么能在缺氧中,不缺精神,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把强大的信仰加固成一座长城,靠的是坚定的拼搏精神。的确,甘南州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开发发展,已从一种落寞和沉寂的原野变得活跃和被世界追捧的地方,这得益于什么?除了得益于历届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正确决策,得益于一代代先辈们的无私奉献,得益于平平凡凡的干部职工和农牧民群众的不懈努力,得益于这里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和依然淳朴的民风,也得益于那些文化人、文学人高照明灯,坚持不懈的用青春谱写的一曲曲最美的时代赞歌。人们说,可以让灵魂舞蹈的最佳方式,是亲近大自然,而可以放飞心灵的地方,是去甘南。他在第五章中有一段文字就是一个例证:在甘南,最重要的问题一个是稳定,一个是脱贫。从表面看,这两件事和环境好坏毫无关系,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州委书记俞成辉说了一句话——“坚持下来,五年后你们再看甘南会是个什么样子”相信,任林举这段文字,必将载入史册,穿越甘南时空,穿梭在甘南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心灵岁月之中。他写道:那时,和甘南的许多干部一样,人们没有想到这个关键点,不知道俞成辉搞的是一个迂回战略,先用一个简单的环境卫生改变人心,再用改变了的人心对待、解决甘南的其他问题。 这叫“四两拨千斤”。甘南有九色,色色相依,色色相生,不可或缺。《躬身》全景式展现甘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和创新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等各项事业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上,独树一帜,生动再现了甘南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改变命运、创造奇迹的历史过程。尤其是全党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甘南各级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取得了丰硕成果,使甘南的红色更红了,绿色更绿了,蓝色更蓝了,白色更白了,学习成果真正转化成了推动工作的动力和实效,给甘南人的精神世界增添了空前的信心和精神支撑,甘南人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努力工作,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以有力的举措推动甘南发展,为建设富裕、幸福、和谐、美好的新甘南贡献智慧和力量。“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更艰巨,更伟大的事业还在后面。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

从对甘南蝉变的回味中启迪未来征程

文学是一种公认和参悟。如果说,美丽的甘南草原让任林举震撼;如果说,牛羊满山让他陶醉,雪域风骨让他钦佩的话,那么,甘南带给他的一定不仅仅是兴奋、满足、欢笑和赞美!这也是他在长篇报告文学中最终想传达的一种思想。他努力想让人们懂得,文化软实力和价值观不是漂浮在外壳的流云,而是镶嵌人们灵魂深处的一块磐石。他想通过文人的视野,以建立一种方程式来作为报告文学通篇的定位和去向,用甘南最常见的生活场景和生态资源,寻找一种文化和价值取向。那就是,当炊烟袅袅升起时,让太阳、大地、庄稼、树木、牛羊、草地、溪流等元素组合出甘南大美,并把它们变成像摄影、绘画、音乐一样的美丽文字,让他们富有思想和哲理,引领人们对自然更多的向往、追求和敬畏,塑造灵魂中一个坚实的价值内核。现在有一种怪相,容不得提起我们的过去和短板,这是很不可取得。莫言认为,文学要“为弱者发出声音”,绝大多数人却不太接受这个理由。看不懂莫言的小说,却会找出一些“论调”,骂他是“当西方人的舔狗”等。我就想,为什么我们只看懂书中那些让人悲怆的过去,却看不懂我们所经历的坎坷和所蕴含的巨大启迪力量呢?难道是因为作品写得太过真实,太过难堪,太过露骨,感觉就是“丢了中国人的脸”,是为讨好什么人的?文学不是“样板戏”,真是原因,思想是结果。作者有什么样的思想,就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有什么样的认识,就表达什么样的态度。历史是教科书,是试金石。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其思想和时代价值,都需要去公正地去破解,破解何尝不是一种能力和担当;任何一部作品,都需要公平地接纳,接纳何尝不是一种包容和胸怀。何须一味追求“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松间寂寂无烟火,应报朝来一片霞”的所谓清静淡泊,何须竭力遁迹“一竹横檐挂净巾,灶无烟火地无尘”的所谓脱俗无尘,这个世界,原本就没有真正的纯,纯只是一个概念。“麻雀燕子屋前过,说长道短听不着”,这是躁动和倔强,是自满和自欺,是青稞地里的野草。文学,既然去评论,还是要少一些恭维,多一些批判精神,惟大步迎风斗雪而前行,才是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世界在蝉变,中国在蝉变,甘南在蝉变,文学也在蝉变。蝉变,是生命的一次振颤,是从行走到飞翔的跨跃,如果人人都能目睹一次生命中柔弱与坚强的蝉变过程,那一定会得到一种无穷的昭示和无限的力量。有人说,这个世界最不值钱的是理念,而最有价值的恰恰也是理念。任林举的作品也珍藏着这样一帧高原文化一个深邃的价值理念,即文化软实力的价值理念。所以,他是那么清醒,那么自信,那么努力,那么无畏地将甘南文化文学状态,用生动鲜活风华惊艳的笔触绘制出甘南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没有忘记,过去我们周围的山头为什么是秃顶的,如今呢,为什么是浓荫覆盖,鸟语花香?相信所有亲历过那些奋斗细节的人们,无不懂得,在漫长的岁月深处,深藏着以往许多的价值理念,已成为启迪我们未来的金钥匙。人们永远不敢窃喜和沉醉,永远不敢忘乎所以。现代科技的压力不断增加,社会实践的捷径越来越狭窄,迈出的步履也越来越艰难。因此,在适应蝉变中,经常需要反躬自问,需要不断回味和缝合我们的许多破绽和漏洞用心呵护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风格和甘南亮点,同心铸造我们的文化和文学大梦,这也是一场革命。言归正传,报告文学是集新闻性,典型性,文学性于一体的文体。报告文学中的报告是焦点性和尖锐性的聚焦,但文学性更重要。《躬身》以甘南发展为主线,通过对采访人物、重要事件变化的回顾和追溯,以及对甘南大地的思想感知,用饱含热情的笔调去书写去抒情,在充分肯定甘南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甘南之美。因为有优秀的散文作家品质,也决定了他的成功。作品在引导生活,引导人们珍惜美好新时代与大自然共生,与人类命运同体共铸,走向美好明天的大道路上还有一种指点迷津的效果。这说明任林举老师是把自己植进了甘南土壤,因晨照晚霞而欢欣,因日落月亏而感慨,为冷风阴雨而沉郁,为四季更替而躁动。他也把自己视为甘南元素,是铆足了劲头把功夫下扎实了的。在这里,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我在赏析作品的同时,对老师也有几句建言。诚然,一部大部头的作品,尽管文字洒脱,故事流畅,寓意深邃,但在表现甘南多种文化底蕴和民俗文化的深度广度上还些欠火候,对甘南的厚重和辩证透视等还未能完全耀于纸上,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等。尽管诸如此类,而能写到这个高度已经难能可贵,不失为近年来一部叙述系统和很有份量的上位作品,为甘南文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考。


      2022年3月18日修订于合作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20226185059.jpg

甘天枝,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在甘南州工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学员、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员,八十年代开始创作,有百余篇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发表。创作中篇小说《红军曼巴》及剧本《红撒拉》《陇右星火》等,出版长篇小说《栅栏边的羊群》等。


二维码.jpg

业务合作:

1、各类各行业整体策划宣传;

2、市县等区域性文化旅游、景区线上线下整体宣传;

3、电视、报纸、大型户外广告制作发布;

4、网红之家联合打卡;

5、新媒体代运营;

6、文旅活动、产品营销策划实施;

7、会议会展及外文翻译;

8、宣传片、纪录片视频拍摄制作;

9、景区开发运营;

10、资源置换;

11、文博网旗下【丝路大商】设有经典文创、书画中心、手工艺品、非遗臻品、丝路食汇、导游优货等。

12、广告设计、vi设计、

13、电商培训


合作热线: 13893358186(资料接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