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旅资讯 > 兰州

别了,那片贫瘠的土地 ——榆中县加快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23-08-23 15:50:34分享: 编辑:方菲

别了,那片贫瘠的土地

——榆中县加快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引子

       这,不同于历史上开拓疆土式的建设,也不同于灾荒性的流民安置建设,它是社会发展新时期的开发建设,而又与“三西”地区建设有所不同。

       这,是全面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西部小县城。

       任何诽谤、打击也阻挡不了47万榆中县儿女前进的脚步,榆中县儿女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欢迎社会各界监督,并欢迎来榆中县投资建设。憧憬着中国梦的榆中县人民,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正以高傲的姿态,自信满满地奔跑在和美乡村的大道上,踏歌奋进……

图片1 (1).png

“强一产、优二产、活三产”,三产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8月的榆中,瓜果飘香,大地流金。

       记者行走在榆中县的沟沟岔岔,见证着该县全力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广袤乡村注入更多澎湃动能,加速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来到全国文明村夏官营镇高墩营村,72岁的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钱其峰向记者娓娓道来高墩营村的蝶变,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呈现在记者面前,这是榆中县打造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

       榆中县坚持把发展种业作为引领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加快新品种引进和培育,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良种繁育基地,以种业发展成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县种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目前专门从事种子经营的企业有181家,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经营企业(合作社)19家,蔬菜、中药材规模化育苗企业12家。榆中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好中优”“特中特”“独一份”“错峰头”特色产业发展要求,坚持“扩面增收、标准生产、品牌增效、保障质量”基本思路,全面提高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强化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榆中高原夏菜产业已逐步形成四季生产、周年供应、长短结合、内外互补、效益增长的良性互动格局,基本实现了蔬菜生产在区域、时间、品种等多个层次的合理优化配置,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群初具规模。

       榆中县作为兰州高原夏菜源产地和核心产区,现已成为甘肃乃至西北重要的高原夏菜基地、“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产地型集散中心。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特色高原夏菜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为全国无公害生产和标准化示范县,经国家评定“兰州高原夏菜”最新品牌价值58.9亿元。2023年榆中县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38万亩、总产量近86万吨、总产值达到23亿元,实现6万余农户在产业链致富,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3.2万人,创造收入6亿多元,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榆中县围绕规模拓展、种业振兴、质量监管、品牌打造等有效措施,成功打造了以园子岔乡、马坡乡为中心的北山片区和南山片区两大百合产业基地,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兰州百合”产业已成为主产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朝阳”产业。

       目前,全县百合留床面积12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3,已建成百合产地保鲜库47座,库容1.5万吨,百合加工生产线3条,百合精深加工企业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2家,其中达到“五有”标准的合作社14家。因其种植条件优越,气候环境适宜,种植区域涉及南北两山片区,所产食用鲜百合洁白甘甜、瓣大肉厚、口味清爽、风味浓郁、个体均匀、产量稳定、精品率高、商品性好。

图片2 (1).png

       榆中县紧盯“做优种薯、做强商品薯、做活销售市场”的现代马铃薯产业发展方向,加大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配套建设马铃薯种薯储藏库,加快打造马铃薯“北繁南种”种薯繁育基地,种薯及商品薯竞争力不断提升。2023年,榆中县马铃薯种植面积16万亩。建成马铃薯储藏库36座,库容1.5万吨。

       在甘草店、清水驿、高崖、小康营、龙泉、贡井等乡镇积极推进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连片种植基地建设,重点推广种薯处理、配方施肥、晚疫病统防统治、科学储藏、耕种收全程机械化、马铃薯土传病害防治试验示范等相关技术。积极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增施有机肥,提高绿色生产水平。重点采取黑膜全膜覆盖垄侧栽培、黑膜全膜覆盖垄上微沟栽培模式,以减少杂草生长及促进马铃薯膨大,提高单产。发挥马铃薯种植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社,共同建设集中连片种植基地,开展机械化作业、无人机统防统治,降低农户作业成本,增加收入。

       榆中县北部山区,气候冷凉,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得天独厚的种植中药材天然“仿野生化种植”优势。为了打破传统的增收方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榆中县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引领、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的中药材发展思路。       2023年中药材播种面积达到13.2万亩,党参、甘草、黄芩等一批特色重点中药材品种在榆中落地生根,全县直接参与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人均年实现务工收入15000元以上,带动2000余户通过中药材种植、土地流转及在药材合作社就近务工实现稳定增收。可谓种下了“中草药”,也开出了“致富方”。

       为提升中药材质量,打造种、研、产、销一体化产业链,榆中县依托甘肃正源、甘肃华源、汇源瑞丰等龙头企业,打造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编制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企业种植技术规程。通过建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整治撂荒地、建成阳光棚晾晒棚、购置烘干及培训设施设备,中药材产业链不断延伸,加工的中药材饮片,销往全国各地。

       以实现本土化种子种苗繁育为突破口,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依托百草、正源、华源等中药材龙头企业,着力推广本土化种子种苗繁育及种子直播,有效破解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制约瓶颈,降低了种植成本和药材种苗病虫害传播风险,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全县中药材品种主要有甘草、黄芪、黄芩、当归及艾草,主要种植区分布在上花岔、哈岘、贡井、中连川、马坡等乡镇。2023年,安排资金1400万元支持中药材种植,当年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3.5万亩。建成甘草种苗繁育基地2个面积1100亩、绿色标准化药源基地2万亩,全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达到7万亩。

       榆中县在奏响捂实“粮袋子”拎稳“菜篮子”鼓起“钱袋子”协奏曲中,创新路径促进粮食生产、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治、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完成油菜和大豆等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目标、稳定粮油产量、稳定粮食生产。

       紧盯播种面积,把播种面积精准分解到乡、到村、到户、到地块。拉长旱粮生产短腿,积极引导农民种植玉米、薯类等粮食作物,作为粮食面积和产量的有效补充。做到油菜、大豆、胡麻等其他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围绕粮食生产“土、水、肥、种、管、收”等关键环节,实施宜机化和配套设施改造提升,鼓励引导种粮大户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粮油,累计培育规模化粮油种植经营主体38余家,完成粮播面积46.2万亩,超计划0.04万亩。秋粮播种面积34.4万亩,较去年增加0.8万亩,目前秋粮作物长势良好,预计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3.2万吨以上,可全面完成计划任务。

       榆中县立足“牛羊菜薯药”五大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全力做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在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全链条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助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图片3 (1).png

       榆中县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市场打造、丰富业态、线上线下推介展销等举措,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激发农业现代化和农旅产业化新动能。

       榆中县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基层党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榆中县通过“菜单式”整体布局,研究制定《榆中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提出6种类型(产业发展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盘活型、服务创收型、联合发展型、社会帮扶型)25种发展“菜单”,挖掘发展优势;“清单式”政策扶持,研究制定财政扶持、土地使用、项目审批等36条措施清单,强化政策保障;“点单式”多元发展,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探索出各具特色的错位发展、多元发展之路,拓宽发展渠道;“定单式”激励保障,通过制定培训、考核、激励“三张清单”,建强人才队伍,逐步探索形成了和平镇冯湾村、城关镇李家庄村、夏官营镇夏官营村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

图片4 (1).png

       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干帆竞发,奋勇者当先。

       如今,在榆中县,一座座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村庄,一处处节点景观如优美画卷徐徐展开,一个个村落净起来、雅起来、美起来,一幅“点”有特色、“线”有美景的新型乡镇画卷已泼墨成型。登高望远以“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承载着梦想和希望、激荡着干事创业的澎湃热情的榆中县人民,将乘着“和美乡村”建设的步伐,谱写出一曲富强、文明、和谐、幸福的华章。(田野)


本网业务合作:

       1,各类各行业整体策划宣传营销实施;2,电视、报纸、大型户外广告、vi设计制作发布;3,IP、城市、地标、景点、文博、虚拟人等数字化最新技术代理落地实施;4,网红之家联合打卡;5,新媒体代运营;6,会议会展及外文翻译;7,宣传片、纪录片视频拍摄制作;8,电商培训

       合作热线:17789621191(资料接收微信号)

1-2303241550354K.png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交流学习,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未经证实,并非商业用途,也并非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请勿对号入座。部分数据、内容及图片或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图片_2023072110523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