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古书谈

发布时间:2023-12-08 19:47:06分享: 编辑:方菲

道可道古书谈

◎甘男马旭

       《道德经》又名《老子》第1章到第37章叫做“道经”,全经开头曰:道可道,非常道。“德”在“道经”里面,出现也不过两三次;此谓上篇。下篇叫“德经”即38章至81章,第38章说的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接着,论述“德”的较多。仅就开篇语,历代名家的注解、诠释,云集成堆,然多为沽名钓誉、虚弄高深;通俗易懂之文,尤其罕见。古书遵循作者老子的大道至简,则短文明说己见。谨望学界同仁,不吝赐教。

上篇:权威诠释道可道

       是经开篇语:道可道、非常道。自从韩非第一个解释了道可道后,古今所有的国学大师,一律都在韩非个人的见解圈里,用自我转悠来忽悠读者。此为,网络上铺天盖地。

第一章 古代名流之见

      《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古今学家,在注解这句首语时,虽然大同小异,也产生了一些歧义。在北宋以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诠释。

       一是道若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持此种观点的人为《老子》注家的主流。战国末期,创立了法家学说的韩非,是第一个注解了“道可道、非常道”。接下来,西汉严遵、东汉河上公、曹魏王弼、唐代成玄英、陆希声等名家,都主张:道不可言说。其意主要是为了体现美感。

图片1.jpg

       二是道可以言说,但不是人间常俗之道。这是儒学者的认知。如唐代道士李荣说:道者,虚极之理......以理可名,称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也;就是贵之以礼义,尚之以浮华,丧身以成名,忘己以询利,失道后德,此教方行。他认为老子之道,不是常俗之道。

       史学家司马光的诠释,接近第二种观点。他说:耳世俗之谈道者,皆日道体微妙,不可名言。老子以为不然,之所谓道者,曰道亦可言道耳,然非常人之所谓道也。但他们二人对“常道”的具体解释,一个指人间常俗之道,一个指常人所谓的道。虽然二者的字面意义相差不大,但实际的内涵,则就大不一样了。

       李道士所说的“常俗之道”,从其解说来看,显然是指儒家的仁义礼教。而司马光,则不认同李荣的观点。他对老子之道,与常人之道的区分,是从认识水平来说的。认识局限于具体事物,只能认识表现具体事物中的“道”,而不能超越具体事物,认识道休之大全。也就是说,李道士之见解,很不够全面。

图片2.jpg

       三是道可以言说,但道非恒常不变之道。帝王唐玄宗说: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训通,训径。首一字标宗也。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万物,是万物之由径,可称为道,故云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无定方,强为之名,不可遍举,故或大或逝,或远或返,是不常于一道也,故云非常道。唐玄宗把“非常道”解释为:不是常而无不变之道。他认为老子之道,是变化无常的。

第二章 国学大师解说

       在《道德经》见解方面,可谓百花齐放,众说纷纭。这里,就主流代表的解说,简略归纳。

       傅佩荣说《道德经》原文:道可道,非常道。显然,道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现在正在谈论的道,另一种是那永恒的道本身,那是没法谈的。但是因为人要思考,如果没有概念,就完全不能思考,所以就非谈不可。其作《译解老子》《细说老子》等。他对《道德经》注本漏洞颇多,经不起深入推敲。但对《道德经》文本的完善,他做出了贡献;可其所校正之记述,极相似于陈鼓应的文本。学界评价:有思想有故事,也有清晰的逻辑脉络,学术性和通俗性兼具。

       台湾权威陈鼓应,上世纪中叶的大学者。他注解“道可道”的原文即: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其作《老子注译及评介》《道德经今注今译》等,学界评价:学术有功,思想无能。

       南怀瑾写到: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一个道字用了三四次,有时候用作名词,有时候用作动词。动词与名词的意义就不同了。所以我们读古书时,对某些特定的文字,不能呆板地看。其作《老子他说》等,学界评价:内容丰富,角度多变,解说风格引人耳目,还带有宗教色彩。若想更深入全面的理解经文,其营养只可作茶余饭后的佐料,不足以当主食。

图片3.jpg

       任继愈认为: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其作《老子绎读》《老子新译》学界评价:其考证比较详实,思想评述太过平庸,没有高明之见。

      曾仕强三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种:道之可说的那一部分,不是所谓的长恒不变之道。第二种:只要有人说这样可以,就有人说这样不可以;这是常态,叫做常道。第三种,也是一般最常用的:大家所说的都是道,没有错,但只是道的一小部分,大家没办法把“道”完完整整地说清楚。其作《解密道德经》学界评价:做人做事兼管理,通俗易懂接地气。但若探索哲学、攀登思想高峰,作用不大,几乎没啥参考价值。容易被浪漫和黑厚者青睐。

      尤其钱钟书、余秋雨、王蒙等等诸君,单就“道可道、非常道”还做了专论,国师们所见,基本如上:求同存异,相差无几,可谓彼此彼此。故而,不再一一陈述。

第三章 索取百家同见

      《道德经》是人类文化的精粹。阐述了老子从宇宙观的高度,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问题。它是一部玄妙且超越时空的哲学宝藏。老子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看完经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道德经》以智慧取胜。智慧是一道门坎,无所谓高低,就在能不能跨过去。倘还不懂此经,显然是在门坎的外边;若未跨越,阅读时也会很辛苦,容易产生误解。如果懂了此经,说明已跨过了领悟的门坎,自会豁然开朗。下面,就诸家所见做一提炼。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老子最核心的观念。道,是可以去说明和去遵照的,但不是一般能说清楚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道。此经帛书版~道可道、非恒道,道是绝对的;但道之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规律。老子的思想,要辩证来看。

图片4.jpg

       那么,道,有何作用?其作用就是不断回到它的本身。宇宙万物只有道, 道孕育万物,万物不能离开道;这就是回到原自本身。道,是最根本的,人类里面有圣人,圣人作为示范;《道德经》里的圣人、有道者、我、吾这四个词,指的是同一位主体。

       国师们认为。《道德经》喜欢讲相对论观点;观,是指观念,相对才能让人掌握。譬如,谈善,不能不知道恶;谈高,不谈低,哪来的高?谈长,不谈短,何以见长?所有观念都因相对,才易被人了解、掌握。然后,每样又回到了它的根源,像四季轮转,春夏秋冬之后,依旧是春夏秋冬;它是回归,不断循环。最后,再回到“道”里面去。从“道”而来,又回归于“道”。

       作者老子认为。天不是最根本的,天地都是相对的具体存在;还有比天更根本的,在相对之上又有绝对的。这个绝对,老子名之曰大(tai),亦称为道。老子追求相对之上的绝对,虽有玄虚,但在理论思维的发展史上,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见。

       古书认为。老子则从宇宙观,落实到人生观和政治观。他先考察宇宙的形成,然后发现其规律。用其规律来说明,事物怎样认知、规律怎样掌握;人怎样做、路怎样走,话怎样说,以及怎样为民为国。

中篇:古书白话道可道

       老子明确地倡导:大道至简。意思是大道理即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都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老子明确地倡导:大道至简。意思是大道理即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都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图片5.jpg

第四章 古书浅显通俗谈

       相对大道至简,自然产生了: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古书根据老子的思想,就《道德经》首语:道可道、非常道,做一简明而通俗地解说。

       第一个道。古书认为,它是指道的真实存在。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变化过程中,都存在着道。比如,鸟道、兽道、人道、车道、航道;性别的道路,是男女是雌雄。

       生命之道。是生老病死,包括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以及一切动物植物。气候的道路,是春夏秋冬及24个节气;时间的道路,是年月日、时分秒等等。

       时运之道。其道方面,寇准在《寒窑赋》论说十分精辟: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云云。

       宇宙之道。如日出东海落西山,昼夜如期更替,四季分秒不让;以及月亮绕着地球跑,地球绕着太阳跑,太阳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跑,等等。

       第二个道。古书认为,它是指对道的性质,可以认知。就是说,对道的存在,必须要有较全面的认识。比如出行,不能不知道方向与途径;这个认知不能省略和跨越。说具体,要去北上广,先得知道方向和途径。再比如,对铁路与公路的认知,就是根本不能混用或同用;等等。

       生命的道路,更需要认知懂得。这种道,必须遵循,别无选择。比如人,少小时必须勤奋上学、健康成长,青中年时,就该工作、成家、立业,进入晚年后,要知道自身体质,再别有不适合年龄的折腾。若非要离谱做另类,那就只有害人害己。

图片6.jpg

       再说气候的道路,也得顺应顺遂。比如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个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更不能倒着来。就像做人,冬天穿棉厚,夏天穿单薄;白天工作,夜里休眠;不行阴阳颠倒之事。是说,都是最基础、最基本的常识。

       至于宇宙之大道,行星绕着恒星旋转,太阳绕着银河系中心的巨大黑洞旋转。假如,星星脱离轨道,或者昼夜颠倒,日月不精准轮回,四季分秒错位等;那就成不可想象的事了。就此,勿需赘言。

       第三个道。古书认为,它是指对道的掌握和应运。这个层面就更进一步了。比如道路方面,从内地去西藏,若想快捷,就坐火车、坐飞机;若自由领略风光,用心感悟青藏,那就选择自驾游。

       从气候之道说。比如若想农业收成好,不仅要知道种瓜点豆的准确时日,更要认知地方的海拔、水土、种子的属性,以及紧随季节变化的各种劳务活动。

       从生命之道说。公母雌雄繁殖是道,不认清此道,做事常得事与愿违。比如,2015年,中央党校在内湖,引进黑白天鹅各一对。黑天鹅,是一公一母,白天鹅却是一对公的。如今,黑天鹅已繁殖成群,而对白天鹅保护服务再好,也无法争气。估计引进者与回扣无关;认知水平,是决定发展的根本因素。

       从社会之道说。医生是看病的,是道给患者好好治疗;倘唯利是图,就是歪门邪道。老师是教学的,是道给学子认真授业解惑;若以教谋福利,就会损人不利己。公务员纳税人养活,是道为纳税人服务;如以权谋私,图谋不轨,就在脱离正道、以身试法。

       头顶三尺有神明。做人不要想着欺骗和算计。精明敌不过厚道,圆滑比不过善良。 缺钱可以赚,缺德准完蛋。行得正才能站得直,凡事无愧于心。对心怀不正者而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因为人的十算,不如老天的一算。

       做人最基本的,是尊老慈幼。目无尊长、不敬老人,就是脱离了孝道。《地藏经》上说:悖逆父母者,得天地灾杀报。传统文化中,老,包括已去世的老人家;幼,泛指天下幼童。蒋介石派兵挖了毛泽东的祖坟,毛泽东派兵保护蒋介石的祖坟;各自的落脚,就是因果报应。还有,个别不想走人道的人,甚至与动物发生性关系,那就进入了畜生道。佛陀说:因果不能改,智慧不可赐,真法不可说,无缘不能渡!

第五章 古书谈五行之道

       常言所说的金、木、水、火、土,称之为五行。这里的五,是三番五次、很多的意思,延伸为万物;行,是运行变化。五行学说,是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相生相克的理论,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哲学思想。多用于辩证法和中医学,以及预测推算方面。周易和中医的排序则是木、火、土、金、水。这里的意在,土是万物之母,位中央。

图片7.jpg

       古代先民认为,天下万物皆,由五行即五类元素组成;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它是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就是人文文化、人伦文化、天文地理文化,是组成地球的实质因素;以及地球之外,肉眼可见的金、木、水、火、土五星,对我们的关系很大。

       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比如,凡是草木,没有水,就不能生长,因为只有水能生木。而金子再贵重,但在金子的粉面里,长不出草木;因为它们属性相克。如是等等,五行相生相克之道,可见一斑。

       再比如,在五行中,火命的人,需要远离属水的行道,因水火不相容;若非得相容,只能是两败俱伤,得不偿失。火命之人,适宜属性木的行业,则发展顺利,终可成就一番事业,受益无穷。因为五行中,木生火;所以适合五行属木的职业。但火分大小即有阳火和阴火,水也分大小即有阳水与阴水;配合选准,才是正确之道。卞伟光在《超存在哲学》中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并阐述为万有阴阳双系统论。

       而十二生肖之间的相克相生,就是传统国学中的命理之道;这里再不作延伸。倘掌握了五行与十二生相之道,婚姻、创业、团队、事业、发展等等,相生相克的制衡组合,则逢山开道,风雨无阻,蒸蒸日上。若只相克不相生的组合,见解分歧,习性各异,就成车户哥、各顾各。既是家庭的组合,也是夫妻同床睡、人心隔肚皮。多半生性不合,常为鸡毛蒜皮生气、吵架。现实生活中,稍加留神,案例随处可见。

       然而,这一切也不能抛开命缘。比如都是拆二代,北上广的拆了就是富翁;若河西走廊的拆了,就是《隐入烟尘》。还比如六年脱贫攻坚,入户驻村的干部,几乎没有县长以上领导的子女。这就是能看得见的命运组合之道。

第六章 古书谈天道之规

       言归正传,五行八卦,就是万物之道。而后,深层之道,就是天道。天道的法则,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例如,事物的发展,一旦到达了顶点,就会反向变化。如黎明前,就最黑暗。立春前太冷了,之后则日日向暖。幻想过上完美生活的人,注定一生充满遗憾。人生无常,要学会知足;知足者,贫穷也快乐;不知足者,富有也苦恼。

图片8.jpg

      《周易》六十四卦中有否、泰两个卦名。否,是坏的卦;泰,是好的卦。指恶运到了尽头,好运就来了。形容情况坏到极点,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化。曹雪芹《红楼梦》第13回,常言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生没有永久的巅峰,也没有永远的低谷。

       天道法则。月到十三最好;到了十五,就开始亏。花开七分最好,开十分就到了凋零的头;得意时,不可忘形。曾国藩也是这样说的。

说透了,做人永远谦卑,永远与人为善,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这就是遵循天道。那样,就像夜晚的灯一样,自己的能量越大,照亮的面积也越大;回馈社会与自然,一路风调雨顺,山清水秀。

       天道之规,包罗信仰之道。共产党的道,毛泽东同志说,是为人民服务;人民的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佛教强调:觉悟、修行、因果之道。因果案例: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詹姆斯,任印度总督后53岁时,被雷电击中房屋,与孩子家亲葬身于火海。人打品德的算盘,天打因果的算盘。

       儒教的思想之道,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伊斯兰教《古兰经》里说,真主指引人类道路,其中孝敬、诚信、廉洁、公正、和平等,被视为穆斯林必须遵守之道。自然,基督、天主、犹太等,都有正见正道。

       这个世界,无论干什么,做何事,都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都在因果命运之内,受到因果的影响。比如写作,是你在使用自己,影响他人。若你用邪见误导读者,就产生邪见的因果业力。害人慧命的果报,是各自报各自的,各自承担各自的。写一些艳诗、淫词、丑陋的脏事,毒害青少年,走错路、误入歧途。这种寄语的罪业更重,它误导不明事实真相者,进入迷魂阵,摆脱不出。所以,在此寄语作家,立言时要立德;要有德性,不要写脱离正道的事,以及自己都未理解的语言。否则,就是自找种种果报。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代表道和真理、法则。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是为老子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意在回归遵循大道。

下篇:古书简释道可道

       回向文头,就“道可道、非常道”,古书复作白话简释:即第一个道,指道是存在的;第二个道,指认知领悟道的性质;第三个道,指掌握运用道的特征。

第七章 白话一句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若连接起来解释,用一句话说清楚,那就是:道,是存在的,道可以认知;若掌握利用了道的特性,那就非常好。

图片9.jpg

      【古书简介】又名甘男马旭或甘南马旭。学者,作家。《中国地方志》《中国藏学》《西藏研究》《中国穆斯林》《中国日报》《甘肃日报》等报刊发表儒、释、道、古汉语,以及历史文学、形势政策等学术之论数十篇。针对中学课文,2000年在《阅读与写作》研发了《凉州词之误四说》。2011年在《中国国家地理》等发的《阿万仓》入选甘肃初中试验教科书等。人民网、新华网等有报道。部分文学作品,被译为外文在多国发行,可见互联网。


1-231024211341I3.png

       本网业务合作:

       1,各类各行业整体策划宣传营销实施;2,电视、报纸、大型户外广告、vi设计制作发布;3,IP、城市、地标、景点、文博、虚拟人等数字化最新技术代理落地实施;4,网红之家联合打卡;5,新媒体代运营;6,会议会展及外文翻译;7,宣传片、纪录片视频拍摄制作;8,电商培训

       合作热线:17789621191(资料接收微信号)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交流学习,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未经证实,并非商业用途,也并非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请勿对号入座。部分数据、内容及图片或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230H110532U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