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旅资讯 > 天水

秦安麦秆编——田野绽放艺术之花

发布时间:2023-12-22 21:45:58分享: 编辑:方菲

       一草一木间,一缠一绕中,一物一态里,憧憬着诗意生活,编织着美好向往。2008年,天水秦安麦秆编技艺入选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71年,天水市秦安县王尹乡王庙村、莲花镇尹家湾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土陶柳条壶与土陶柳条杯。考古学者认为,这是产生在这块土地上最早的编织品雏形。

       秦安县位于葫芦河的下游,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平均海拔1570米的黄土大地上,到处都生长着冬小麦、玉米等传统的农作物。这些质朴、悠久的作物,为秦安麦秆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材料。

       环绕着葫芦河,秦安麦秆编主要分布在清水河流域的莲花镇、陇城镇、安伏镇和南小河流域的王尹镇等地。至今,从各种遗存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各种工艺精湛、技艺高超的草编作品。

ea47b9bd56ed4ccc8f4d20cb4fab0776.jpg

秦安麦秆编作品 天水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秦安草编,选料精细,所用麦秸色泽清白光亮,粗细均匀挺直,外皮薄而坚韧,草芯饱满富有弹性。玉米皮是细嫩透亮的软皮,不能有霉点。每到麦收碾打时,妇女们将麦子中颜色白亮,粗细适中的麦秆预先挑选出来,轻轻摔打掉麦粒后,放置干燥处备用。待麦收结束或傍晚闲暇时,再拿出来折掉根秆部分,只留颈节,去掉叶鞘。折好的麦秆,还要按照粗细、色泽分成几类,当地人称为“挑麦秆”。挑麦秆要有眼力,孩子们是干不了的,都由大人干。挑好了麦秆,夜晚或农闲时,人们便开始“掐草编”。掐草编时,先用清水将麦秆浸泡数小时,直至麦秆泡软为止。然后再像女孩子梳帽辫一样编成辫子。由于麦秆有粗有细,辫子又可分为粗辫、中辫(二细)、细辫等多种。草辫编好后,还要经过分类、浸泡、磺熏、漂白、印染、编织、整理、缝制等一系列工序后,一件工艺品就初具形态了。一些现代韵味的编织,还需附加装饰材料,待编成单件后,再用针线缝制在编织好的挂件上。

       进入21世纪,秦安麦秆编织技艺在原有的平板编织的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变革。传承人郭香莲借鉴竹编的技法,采用网扣法和缠编法,更加突出成品的立体感和观赏性。在六角手提篮、桌垫、椅垫、坐垫、茶垫、沙发垫、食品盒、果盒、提桶、茶盘、套盒等几十种新产品中,工艺美术的特征更为突出,且融入了生肖文化、地方故事、美好祝福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元素,从而让手工艺品寄寓了更多的民俗文化内涵。

       2011年,秦安县王尹乡被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麦秆编)之乡”。麦秆编更多地被大众知晓、接纳、传颂。

       秦安麦秆编,这朵源于自然、盛开在原野的工艺美术之花,充满着泥土的芬芳,早已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向世人传递着成纪大地生生不息的发展脉搏。千年的积淀中,虽然它的编织手法各不相同、编织纹路不尽相似,但它质朴天然、富有灵性的本质没变,它寓意吉祥安康的祝福没变。透过麦秆,我们看到了它走向远方、走向诗意的挺拔和坚韧。(文/何喜田)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1-231024211341I3.png

       本网业务合作:

       1,各类各行业整体策划宣传营销实施;2,电视、报纸、大型户外广告、vi设计制作发布;3,IP、城市、地标、景点、文博、虚拟人等数字化最新技术代理落地实施;4,网红之家联合打卡;5,新媒体代运营;6,会议会展及外文翻译;7,宣传片、纪录片视频拍摄制作;8,电商培训

       合作热线:17789621191(资料接收微信号)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交流学习,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未经证实,并非商业用途,也并非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请勿对号入座。部分数据、内容及图片或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230H110532UF.jpg